“桃园源记”大家都熟悉的一篇初中课文,作者是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故事说的是有一个武陵(约为现在湖南常德境内)的捕鱼人,有一天,沿着溪流源头方向,一直走,然后就发现了一片桃花林,景色美不甚收。再往里穿,穿过一个山洞,里边竟然有一个大开阔地。人们正在耕作,田野肥沃,桑树竹林。人们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简直就是一个神仙天堂的所在。
而村里的人见到他,也很是奇怪。不过,村中的人倒是很热情,设酒杀鸡的来招待他。然后告诉他,是当年秦朝时期,先人为避战乱,带领家人来到此地,不再出去,因此和外地隔绝了关系。
渔人和他们聊起朝代,他们竟然连汉朝都不知道有,更不要说魏(三国)晋了。
渔人在村中逗留了几天,然后不告辞而出了,临出来前,村中人嘱咐他,不要向外面的人说这里的事情啊。
可是,渔人出来以后,却没有这么做,他沿原来的路回去,并且还一路做了标记(渔人的品德啊,实在不值得称道,亏得村中人还好酒好肉的招待他)。到了郡城,还直接向太守报告了此事,太守立刻派人跟着他去找。
不过还好,他们一路找过去,却迷失了方向,没有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后来有个南阳的隐士,刘子骥,听说了这个事情,他很想去这样的地方归隐,于是也去找,可惜也是没有找到,但不久就病逝了。于是后来再没有人知道去桃花源的路了。
故事虽然简单,但是留给后人的暇思却很多。明明是很简单的一段路,还做了标记?这些人也仅仅是与世隔绝了几百年而已,怎么就会找不到呢?
于是,后面就有人,有了更多的猜想。
猜想一,暗黑说
这个猜想来自于一部电视剧《毛骗》,在这部电视剧里,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但很暗黑的说法。那就是。
太守跟着渔人一路前进,直接找到了桃花源村。桃花园村很是富足,太守于是起了贪心。命令人进行了屠村。然后把村里的财宝抢掠一空。
出来后,大家保守了秘密,封了山洞的口,然后对外人说是没有找到。
而刘子骥后来去找,其实也找到了,可惜他看到的是却是一片炼狱焦土。受此惊吓,他出来后得了一场大病,很快就病逝了。
这种猜想确实比较腹黑,听了让人毛骨悚然,对人性的丑陋也是揭露的比较深刻。
猜想二,撞鬼说
这个猜测就比较简单了,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神话里,类似的这种撞鬼的故事也是比较多的。
这个说的是啊,渔人其实是走到了一片乱葬岗坟地里,然后遇到了鬼打墙,是鬼招待了他好几天。而这些所谓的桃花源村中人呢,其实也不过是秦国战乱时期,因为兵乱,被杀的村人,冤魂聚集在此。而刚好被渔人碰到。这些鬼呢,也是比较良善,招待了渔人一番。还把他送了回去。因为是撞鬼吗,所以当然后边再找也是找不到了。
相同的故事,中国古代还有很多,比如唐代沈既济《枕中记》中有黄梁一梦的故事,就是书生做了一场春梦。梦里的主角是蚂蚁。还有就是《聊斋》里,《三言二拍》里,也有很多类似的撞鬼的故事。这种猜测倒也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吻合。
猜测三,平行宇宙说
这个猜测,绝对是现代人才有的思路了。
就是说啊。我们生活的空间,其实有很多平行宇宙的。一般情况下,平行宇宙的人,是互相见不到彼此的。就像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楼里一样,各个楼层的人一般情况下是见不到的,但是,平行宇宙呢,有时侯,会相撞,相撞的时侯,就会有空间的重叠,就好象不同楼层的人在电楼里相遇一样。
桃花源呢,其实就是平行宇宙空间的相撞,于是渔人就碰到了桃花源里的人,而渔人离开后呢,平行宇宙的空间已经飘移到了别处,因此,自然后续也就找不到了。
当然了,这种猜测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小的。
猜测四,桃花源人的警惕性使他们避过一劫
就是说,当时,虽然送出了渔人,但是桃花源中的人,并不相信渔人出去后不把这里的事情说出去,他们担心外人过来打扰,担心朝廷过来收税,更担心有新的战争给他们带来灾难。
于是,当渔人出去后,桃花源中的人,也悄悄的跟了出来,他们一路跟着渔人,把他做的标记,进行了移动,然后退回了山洞并封口。就这样,虽然渔人做了标记,但是他带着太守再来的时候,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标记和原来的路了,他们肯定就找不到了。而刘子骥根据渔人的描述,再找,自然也是不可能找得到了。
这种想法其实是我在初中时,刚读这篇课文时就有的一种想法,我觉得容易实现。
猜测五,渔人的良善
渔人因为在桃花源中过了好几天,他担心出去后,被人怀疑,并且也无法解释自己这几天在那里。
于是,他做了一些假的,并不能指引人们走到桃花源的标记。然后找到太守去说,并且带着太守来找。因为他指引的路是不对的,当然也就找不到了。
这种可能性我觉得比较小,在古代,因为迷路,好几天不回家也很正常。完全没有必要做些标记,然后再带着太守来找寻。万一太守怀疑他是在骗太守玩。那估计就性命不保了。
猜测六,终极猜想,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猜测。
那就是,这只不过是陶渊明的美好愿望,作者的丰富想象力而已。这篇文章和我们现在创作一篇科幻,创作一篇神话,或者创作一篇自己没经历过的事情,没什么区别,不需要过分解读。我们只需要读懂陶渊明的那份心境就行了。
在当时的时代,是东晋末期,权臣刘裕掌权,然后刘裕废帝自立为宋,即南北朝的南朝宋。陶渊明,他此时虽然已经远离官场,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但是面对国家的如此变化,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他渴望能有一个无为而治的田园诗意般的美好社会,但是又实现不了,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