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云南有多公里的国境线,26个世居民族有16个少数民族跨国境线而居。各族人民面对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对急剧变化的竞争世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追寻以现代社会同步的好梦。作者以一个民族选择一个乡村的形式,努力用文学的笔调,再现每个民族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跨越,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就。每“读”一页,都似乎从海拔米的梅里雪山,到海拔76.4米的西南三省最低点——河口,俯看到了一个峰峦迭起的“山国”,一片人间净土,一片彩云之地,一个诱人的“天堂”。
即日起,云南网刊发《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连载,共26个章节。以“梦”的名义,向读者叙说云南各个民族在现实时光中的“奋斗史”“抗争史”“发展史”和“心灵史”,带领读者去接近和发现云南各民族极不平凡的生存空间和脱贫的光辉历程。
《彩云绮梦》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壮族篇:坝美的当代“世外桃源”
有人说,先有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然后才有桃花源。因为《桃花源记》属于寓言式的美文,它为东方创造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而又神秘莫测的“乌托邦”世界。此后,不知有多少人在全国各地寻找真正的“桃花源”,也有的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们沿着陶渊明的踪迹,找到了那个传说中的桃源之地,其实没有多少说服力。
我从来就没想到自己要去寻找“桃花源”,但在年初的时候,却与我们云南的一个当代“世外桃源”相遇,那个地方叫“坝美”。我坚信它比陶渊明诗文中的“桃花源”更美,更具有魅力。
过去,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因为交通不便之故,从昆明坐车去坝美,大约要三四天。现在从昆明乘动车到广南县城,犹如逛郊区,一个半小时就下车了。而后从东北方向驱车一小时,就见群山怀抱,驮娘江破山而出,飞瀑潺潺而泻,巨浪轰鸣而去。坝美世外桃源的探幽口就在飞瀑处。
乘客在截流成瀑的大坝停车场下车,沿着柏油路行走几十米,又乘猪槽船逆流而上百把米,船就驶入岩洞。洞口大约十多米高,五六米宽。《桃花源记》是这样写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但在坝美,不但无须“舍船”,反而要乘船才可进入那个幽洞,而且必须双手紧紧抓稳船的栏杆,因为船在幽暗的喀斯特岩洞里摆来晃去,钟乳的滴水嘀嗒嘀嗒地响,暗礁偶碰小木桨,令人惊骇。船犹如在夜幕中摇摆,人犹如在星空中飞翔。八九百米长的岩洞,曲曲折折,忽高忽低;小船摇摇摆摆,磕磕碰碰;人却悠然遐思,更多的是猜测洞中的世界。突然,呢呢喃南的雨燕声,带来了无限光明。登上河岸,金灿灿的油菜花焕然得像天边的朝霞,映衬着美丽的大地,映照着登岸的游客,映托着无数的相机、手机,拍照的欢笑声淹没了雨燕的啾啾声。红色的“坝美”二字镌刻在一尊巨石上,导游说,坝美,是壮族语言,意思是“森林中的洞口”。
洞口外,四野空旷,群山环抱,古木苍翠。房舍依山就水,错落有致。这里比陶渊明描写的场面更恢宏,虽然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但是田园肥沃,河流纵横,福地洞天,浑然一体,犹如独立与天地而封闭严密的坝子。云南人称盆地为坝子。广南是坝子最多的县,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多个。其中,坝美是最奇特的坝子。我们沿河岸而上,一直到达后洞口,也就是坝美的坝头,地势高于坝尾,可以瞭望方圆约十五六平方公里的村庄。此时,有的农妇在河边洗菜待炊,有的农夫在田间荷锄而归,有的小孩在河中戏水。田间的篱笆蜿蜒,河边的水车在清流冲击中翻转,浮在清波上的鸭群呱呱求偶。此境不似“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而胜似“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远远超越了陶渊明理想社会中的图景。东晋时期的武陵一带,是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作者根据那里的“原图”,加入自己的想象,而创作出一个充满淳朴社会色彩的桃花源。从此,后人将想象中的美好社会称之为世外桃源。其实,真正与世隔绝的仙境也许不可能存在,天然封闭的桃花源坝美却是真实存在的村庄。
坝美的先民与陶渊明笔下的“避秦时乱”的“先世”相比,也许大概都差不多。导游告诉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坝美的先民为了避乱从广西迁徙此地定居。从此,与世隔绝,没有祸乱,安居乐业,不知有多少年。至今仍然传承着壮族的农耕文化,遵循着先民的风俗习惯。翻阅史料可知,秦王朝建立于公元前年,壮族先民是云南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属于远古时期的‘百越’支系。秦汉时期泛称“西瓯”“骆越”“乌浒”“濮”“僚”等,宋代称“撞”。以此推测,坝美先民到此避乱的时间至少有两千多年了。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真正翻身做主人,并统一称“僮”族。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经国务院批准为“壮族”。现在,全国壮族人口达万,云南有.5万人,主要聚居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部分人口居住在红河、曲靖、昆明、丽江、楚雄、大理、西双版纳等州市。坝美的壮族至今还会讲古老的壮族语言。有的老人还可以向游客表演壮族文字的书法。他们虽然与世隔绝,却“知有汉”,家里都端挂着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画像,大门上粘贴着“翻身全靠毛主席;富裕不忘共产党”的对联。
坝美的河流 我反复研读《桃花源记》,并找来与此“记”相关的那些《并诗》。其实,陶渊明的这篇诗文,很多人只读了诗的小序,也就是开篇的“记”,而忘记了其中的“主体”部分,也就是那些古拙的诗句。那是一首五言诗,共32句,写出了作者的真实情怀,更加耐读。第一句“赢氏乱天纪”,开门见山地指明了避乱的根本原因是秦王朝实施暴政,破坏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壮族先民为什么到坝美避乱?虽然没有确切的史料,不过兵患、匪患、官宦、虎患、苛捐杂税、瘟疫、灾害等都是造成社会动乱的因素,都有可能是他们到坝美避乱的原因。不过从陶渊明追求理想社会的诗句里看,无论是“避秦时乱”的“先世”,还是“为了避乱”的坝美先民,最根本的原因都是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造成的恶果。陶渊明是庐山下的穷苦农民,实在穷得可怜,想当官混口饭吃,可惜任了80多天彭泽县令就辞官隐居啦!这是无奈之举。他薄官厚民,有“大济苍生”之志,但是当时的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轨,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国家濒于崩溃,只有写诗追求: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我认为“靡王税”是他的“金刚怒目”之句。“王税”就是剥削。“靡王税”就是反抗剥削。他已经看到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剥削,看到了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的土地、粮食被剥削。陶令无可奈何,只有隐居南山下。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从来就没有“靡王税”的制度,而且是“苛政猛于虎”。历朝历代的农民为了生存,或“揭竿而起”,或“迎闯王,不纳粮”,或“打土豪,分土地”。新中国成立之后,推翻了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才真正废除了各种不合理的苛捐杂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废除了千百年来纳“皇粮”的制度,农民不再交售公粮余粮。一位银发童颜的老村干部发自内心地说:这几年,农民的日子最好过!养猪不用交屠宰税,国家还发养老母猪补贴。种田不用交皇粮,还发给种田地补助。买农机,也发点补贴,还有养老金、医疗费补助等优惠政策。村里搞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出资;开通水电路也是国家出资。这会儿呀,比我们当村长的时候好多啦。这些都是超越《桃花源诗并序》里的事实。
住在村里最豪华房屋里的一位老板说:现在的社会真好!让富裕者更富,让穷者不穷。我们越干越有奔头。我问及村里的穷人怎么办时?他豪爽地说:有劳动力的,我带他们出去打工。没有劳动力的老人,我过年过节送他们个小红包。不过,主要靠政府帮扶他们。
我看到,村里挂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标语,乡村干部和驻村脱贫工作队员挨家挨户地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找准贫困的原因,对症下药,力度罕见。坝美景区里有汤那、坝美、出水洞、法利4个村民小组,他们从户人中,精准地排查出38个建档立卡户,名贫困人口,为每一个贫困户确定帮扶联系人、帮扶项目及帮扶措施。五年内使全部建档立卡户,甩掉了贫困户帽子。全村越过温饱线,人均纯收入接近一万元,正朝着现代人类的理想生活迈进。这种先富帮后富,干部帮致富,国家出资帮致富的社会,陶渊明是无法设想的。所以在他的诗文里也无法描写。即使在古代追求美好生活的口号里也没有,只有什么“均贫富”,什么“劫富济贫”的政治口号,却没有“精准脱贫”、“共同富裕”的热度词汇。
我看了脱贫之后的村民,突然产生了矛盾心里:既敬佩陶渊明独善其身的品格,又感觉若天下人皆隐居于世外,谁来拯救穷苦人?其实,这种矛盾在我心里徘徊了几十年。当年我欣闻粉碎“四人帮”的消息,曾发表了一首小诗:
辞官种豆避尘嚣,陶令佳名不折腰。
天下英雄皆自保,斩妖利剑赖谁操。
后来,我发现古人对隐居曾经有不同观点。汉光帝刘秀有位亲密朋友叫严子陵,多次邀请他辅佐江山,却隐居于富春山,80岁寿终。后人对严子陵褒贬不一,元朝贡师泰讽刺他:“百战山河血未干,汉家社稷要重安。当时尽著羊裘去,谁向云台画中看。”范仲淹是主张入世者,有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却赞扬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随着阅历的增长,慢慢地觉得,这也许是衡量读书人的两种尺度,而且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腐败者弄权,小人得势时,独善其身也是明智之举。诸葛亮前期隐居隆中,后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良前期为大汉江山建功,后期隐居。看来,什么时候该怎么作为,全靠自己权衡。不过,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任何时候都应该鞠躬尽瘁。
在陶渊明的“乌托邦”里找不到的美梦,在坝美村民眼里却是活鲜鲜的现实。我们来到村脚的大榕树下,其根系隆起,露出地面者大约有一百多平米;枝叶茂盛,树冠遮荫数亩地。大榕树周围是古老的杆栏式民居,也夹杂着几间洋房。走访了一些古老的民居,细看了那几间洋房,原来都是接待游客的客房或饮食小店,里面的装修已经现代化了,放置的设备也很现代,散发着村民的一种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不是寓言描写的那种不与外人相往来,却是快乐无比;不是闻说世外之事,反表叹惋,而不愿外出。这里的村民在与世隔绝的仙境中的心情,却与游客向往仙境般的坝美一样,都在不断地追求自己的好梦。他们的好梦就是像都市里的人一样,穿西装住洋房。大部分村民都闯荡过大千世界,到城市里打过工,亲身感受过现代社会的生活。不过,那只是改革开放初期所圆过的梦。后来,村民们渐渐感悟到大都市里太烦躁,没有坝美清静,更没有坝美好在。于是,从外出闯天下返回来创业,从西装革履返回来重穿壮族盛装,从学唱卡拉欧克到恢复唱壮族民歌。有的返回来发展乡村旅游,有的返回来保护故乡的生态环境,将过去建盖的房屋再度改造恢复为古民居。如此梦幻,宛如陶渊明的另一种体验: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
坝美古榕 坝美村民在追梦圆梦的历程中,撞破了理想社会的泡影,获得了现实社会的美好生活,也揭开了梦幻中的秘密:在大自然里的人向往着繁华都市,在繁华都市里的人却向往着大自然,也许正是这种奇特的梦幻,冲破了人类社会的一切隔绝,催生出开放、交往、融合、进步、文明。
坝美毫无“浇薄”,夜不闭户,没有刑事案件,与《桃花源诗》描写的世风淳厚极为相似: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一年四季歌舞升平,“怡然自乐”。每逢正月初二、二月初二、三月三、六一花饭节等日子,村里的长老便聚会议事,杀鸡、杀鸭,献上刀头(壮族语:猪肉),摆酒焚香供奉神农氏,祈求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前老人们很神秘,举行祭祀活动,只准村里的长老到场,不准妇女和小孩靠近。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习俗有所变化乃至消除。他们将这些传统节日,丰富发展为旅游项目。游客最喜欢参与的是隆重的“三月三”歌节。他们唱的山歌言辞婉转,讲究押韵,富有感染力。壮族能歌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手巾舞”、“纸马舞”等,节奏鲜明,舞步雄健。凡到坝美的游客,都愿意与壮族歌手共展歌喉。
我们午餐的农家小店,是一栋钢筋水泥建盖的现代房屋,外部正在按照壮族古民居的风格“穿衣戴帽”。店主对我们说:对不起诸位!政府要求保护生态环境,违规建筑都拆除了。我家的饭店也正在按照风景区保护规划装修。如果你们过几天再来,一定好好地款待诸位。事实上,村里的规划是经过多方论证,多个部门审查批准的,核心原则是回归自然,修旧如旧,再现坝美少女般的天然风韵。
坝美,“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这里没有工业污染,没有汽车尾气,几乎连化肥农药都不使用,是一个超然无尘埃的自然王国。陶渊明一生追求的就是自然淳朴的生活,直率无比的人际关系。这里村民之间亲密无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毫无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世俗。壮族村民们热情地接待来自各方的游客,真诚地推销原始生态的美食,而且让游客尽情享受壮族传统的饮食文化。他们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以稻米为主食,喜爱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食品,善于制作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五色糯米饭等美味。这些传统的家常饮食,今天已经成为游客喜爱的风味食品。村口有一家民居旅店,三层高的干拦式建筑风格,一层是餐厅,二三层是客房。餐厅里的米粉是红米做的,糍粑是糯米做的,米糕是紫米做的,米饭是五色花染的。糍粑晒干油炸之后,像泡馍般甜脆可口。竹筒饭是紫米、糯米、花生加配料做成的,用鲜活竹筒、白砂泉水、新米烘烤出来,一破竹筒,清香扑鼻,不可名状。我们在这里用过餐,店主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我写几个字。因字写得不在行,未敢现丑。陶开辉逗我说:“做了一天的桃花源中人,总得有点感受吧!于是,我想出四句诗聊作感受:
桃花溪水自东流,千年绝世盼奔头,
试问谁寻尘嚣外。地球村里一仙洲。
坝美是珍贵的世界自然遗产,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当代真正的“世外桃源”。陶渊明诗文中的洞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坝美桃花源的村民却说:可以大力向外宣传!知道的人越多越好!陶渊明诗文中的打渔人在向太守报告情况后,竟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而我们从坝美桃花源回归之后,却鼓动更多的亲朋好友到坝美去旅游。我设想,如果古代那些执守真我的隐士能穿越时空,有机会到坝美旅游度假,或做半个闲人,早晨起来到河边散散步,白天在古树下泡泡茶,春花秋月存一心,兴衰荣辱超尘外;或做半个村夫,下河捞鱼摸虾,上山挖草药捡蘑菇,更能忘象见性,吐纳初怀清气;或驻一点诗情,阅览几篇经典,仿效陶翁随心、随缘倾听生命的真谛。
坝美村民劳作
作者简介:
孔祥庚,云南省建水县人,笔名云根,研究员。早年从军务农任教,曾任中共云南省委副秘书长、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玉溪市委书记、玉溪军分区党委书记,云南省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出版《云根诗词》三卷以及人物传记《理想的父亲》《朱德与云南》,非虚构文学著作《彩云绮梦·云南26个民族的伟大跨越》《五个石头的故事》等。
相关阅读: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汉族篇:万里云南有“可渡”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彝族篇:小村寨的“城子”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白族篇:诺邓火腿与西班牙火腿的历史性决胜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哈尼族篇:当大地成为艺术的时候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傣族篇:守护最后的原始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