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都误读了桃花源记,以后千万別

哪里治疗白癜风权威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08/6314286.html

文/希言

东汉末年分了三国,而到之后归了晋朝,晋朝又效仿汉朝的东西两朝,也有西晋和东晋,总之在这段时期,中原大地战火不断,打来打去,人口从东汉时期的约万,锐减到西晋时期的约万。

天下大乱,王朝更替频繁,没有稳定而大一统的朝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苦不堪言,适逢东晋末期,陶渊明给了世人一个神来之笔记——《桃花源记》

而后这篇《桃花源记》从战火纷纷的年代,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后辈的我们,都对里面描述的这个“桃花源”的地方格外着迷。虽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都对这个地方如此痴迷,更何况当时还处在战乱时期东晋末年的老百姓们。

这么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陶渊明以“后遂无问津者”结尾,把此事了的一干二净而不拖泥带水,然后这个地方成了千年之谜。

我们现在就来解解这个谜。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地方是怎么被发现的。

在武陵有这么一个人,把捕鱼当成这辈子自己混饭吃的技能,记住,专业是打渔的。某天顺着溪水向前划船,划着划着,走了神。这种情况下人能走神,最大的可能性是说明这条路线再熟悉不过了。

然后忽然发现一片桃花林,大概几百步的长度,这下感觉奇怪了,也不走神了,心想平常走了那么多次都没有,今天怎么会有片桃花林。

人都有好奇心,“欲穷其林”,走到尽头,看着像这个溪水的发源地,有山有水,在山上还发现一个小山口,小口里还若隐若现的闪烁着光。

这下好奇心更强了,立马从船上下来,向着洞里走去,才开始洞内非常窄,就能容下他一人,要不是那点点光亮,还以为这是个死洞口。

走了几十来步,终于豁然开朗,看到像天堂般的美好景象,良田美景,男耕女织,一派祥和。

到此我们的专业打渔达人发现了这个“世外桃源”,在里面有吃有喝,好生快活。临走的时候,村民还特意说了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现在我们来说说会不会有这么个地方。

如果说是现在,我们现在有人口近14亿,能开发的土地估计都榨尽了,以前野地还有狼的存在,现在要不是什么保护区,你倒是找个狼试试,狼都成了稀罕物种。如今不仅填海要造地,连沙漠地带都在进行绿化再利用,要是有一个人知道有这么好的地方,即使不用现代化通讯设备,想必很快人尽皆知。

而在当时,连年战乱,人口约万,人口与现在有四五十倍的差距,要说有这么个让人找不到的地方还是有可能。

有可能就代表真的会存在吗?要是加上有人刻意做了标记,有找不到的可能吗?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一个经常打渔的老鸟,沿着熟悉的路线前行,可能这回是走的有点远,偶然发现一片桃花林,还是溪水的发源地,而这片桃花林也就几百步的长度,况且这也不是什么误入亚马逊森林,找不到来时的路。

所以陶渊明所说的找不到,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可能是这个地方是虚构的。

现在就要问,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个“世外桃源”?

要整明陶渊明的心思,还得要回到当时的大环境背景。

西汉末年开始,很多中原百姓成群结伙,逃进南方的深山老林。

现在看东汉末的人口资料,常看到“人口锐减”这个词,其实这些“锐减”的人口,多数不是死亡,而是跑了。

跑到哪里去了呢?比较多的是去巴蜀、荆州、武夷这几个方向。他们到达南方后,多选择闭塞、险要的山林深处,开辟平地而居。

自晋皇族司马氏在南方推举司马睿建立东晋以后,世家大族及作为其家产的农奴纷纷南下江南圈地,建立新庄园。

在立国的多年中,政局不稳,东晋皇室一直想实现自立的军队和赋税系统,但是又一直遭到来自士族势力的掣肘。

统治者要打仗,就需要用钱,用钱就需要征税,皇帝从贵族那里得不到钱粮人力,就对佃民征求非常重的徭税,要吸老百姓的血汉。家里有余粮的还可以承受,家里没余粮的除了面临死亡的威胁,就剩逃跑这一条路了。

史载,当时贫者不复堪命,很多逃亡入“蛮”,成了山民。

可见,陶渊明写《桃花源记》并不是要“塑造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要针砭时弊,通过强烈的反差对比,告诉这样一个社会现实:晋末,大量人口苦于赋税徭役,成团躲了起来,在不容易被人打扰的地方生活起来。

所以,我们读《桃花源记》不要陶醉于其所描绘的美好农耕美景,不要向往所谓的“世外桃源”,而是要反思其背后所呈现的严重社会问题——苛政猛于虎。

我们应当反问:如果太平盛世,谁愿意躲进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完-

参考资料:《中国历史地理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4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