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共同警备区JSA》采取多视角交叉叙事以及倒叙逐步揭开真相的方式,将现实时空与过去时空交替展现在观众眼前。
其间穿插了两国士兵的证词,对于同一宗案件,不同人站在各自的立场,给出了不同的说法,颇具《罗生门》的味道。
独特的叙事方式
这是一部真相探索电影,随着辰苏菲调查的深入,韩国士兵南成植畏罪跳楼自杀,朴赞郁用慢镜头、定格、度镜头旋转、特写来延长和凸显南成植的回忆。
并将其视点转化为电影叙事的第四视点,即全知视角开始了影片的回忆部分。
从影片的第29分钟开始直到70分钟,导演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笔墨描述了在朝韩政局的对峙状态下,双方士兵之间艰难建立友谊的过程。
朴赞郁将琐碎的日常生活浸于真挚的情感中,将充满喜剧性的偶遇和巧合融入两国士兵从敌对、相识、互助到建立友谊的整个过程,让人忍俊不禁又唏嘘不已。
观众也在朝韩这四名士兵友谊建立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涌动在朝韩两国人民之间,挥之不去的对同一血脉亲情的渴求与发自本能的亲近。
用多视角交叉叙事及倒叙方式,揭开《共同警备区JSA》背后的真相。
源自希区柯克的灵感
但是,当影片进行到一半多一点处时,导演重复了开头的调查,回忆中断,再次回到现实。
在采访中,朴赞郁曾说自己是在观看了希区柯克的《眩晕》后才进入电影创作,惊险片类型与精神分析相结合的模式影响了朴赞郁电影的风格基调,即在悬念框架下挖掘人极善于隐藏伪装的精神世界。
观众从一开始就已经知道人物的命运结局,但是探究其根源始终是引领故事发展的核心动力。
导演通过对悬疑节奏的把控,激发着观众的想象和猜测,直到最终答案揭晓,激起观众对历史创伤的反思,使影片呈现出迷宫般的魔力。
“桃花源”的毁灭
南北题材是韩国电影无法避免的经典历史主题之一,但是《共同警备区JSA》并没有着力于描绘宏观的战争场面、塑造英雄形象,而是进一步在历史创伤的背景下,无不伤感地描摹民族血脉分离、人性裂变的无奈现实。
板门店被联合国军官比喻为“干燥的森林”,在这里战争一触即发,是最危险也最接近死亡的地带。
但是,朴赞郁却在过去的时空中将其描述成一个“桃花源”,在这个边缘地带,没有剑拔弩张,没有敌视对峙,拥有共同血脉的韩朝战士拿着手枪砸核桃,用武器做游戏,互相交换女友的照片。
导演一步步剥除了战争强行附加给人的枷锁,用兄弟之间的真诚与生活中的美好还原人本来的面貌。
也正是这些铺垫,令最终“桃花源”的毁灭、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产生了极为震撼的效果。
一个突然来到哨所的军官令这段友谊曝光,瞬间激发了韩朝士兵已经深入潜意识的恐惧,前一秒南成植还蹲在地上为郑友珍擦拭皮鞋,后一秒就向对方疯狂射击。
导演用瞬间破碎的友谊揭开了一个民族被撕裂的伤痕,引人思考。
战争下脆弱的人性
在战争的威胁下,人性的善意是极其脆弱的。朴赞郁在视听语言上还原了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探秘感。
首先,片中多次运用摇拍,通过快速摇拍来烘托紧张氛围,在视觉乃至心理上产生一种眩晕感。
例如,拍摄吴倞必、李水奕、郑友珍第一次见面时,朴赞郁采用快速环形摇拍,展示三人之间的对话,而不是常规的正反打。
既建立了三者之间相互审视的关系,展现了周围环境,又烘托出第一次见面时的紧张气氛。
第二次摇拍出现在四人友谊逐渐深入之后,镜头摇拍的速度随着讨论话题愈发沉重而逐渐加快,摄影机的运动外化了人物的心理和情绪。
其次,导演在拍摄人物时大量采用主观特写镜头,特写镜头通过放大人物的面部表情来逐渐逼近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主观镜头将观众带入故事现场。
以极强的参与感来调动观众的心理与智力,加持了悬疑叙事框架下的心理角逐,这是一场直逼内心秘密并最终指向民族、历史反思的审判,故事的真相反而是一个“麦格芬”。
震撼人心的结尾
影片结尾一分钟的长镜头震撼人心,被誉为“韩国十大经典电影结尾”之一。
它再现了回忆部分中韩朝四名士兵在边界线执行警备任务的一个镜头,画面从吴惊必的近景定格镜头开始缓缓右摇,他身后以郑友珍为代表的士兵迈着正步走过,微笑着直视镜头。
随后镜头在摇移的同时由彩色渐变为黑白,越过地上白色的分界线,上移露出南成植带着墨镜的面孔,镜头在其面部停留数秒后向后拉,李水奕伸手阻拦的动作入画,伴随着悲怆的音乐,镜头
结语
定格于此,影片结束。将近一分钟的长镜头,没有台词,画面层次和内涵却极为丰富,这个镜头呼应了四位士兵的友谊从建立到毁灭的整个过程,交织着对民族、历史、国家、战争、个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辨。
彩色到黑白的色调转变残忍地将观众再度拽入历史,不禁陷入对影片主题的反思:战争与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对人性的异化与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