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hl/220319/10461972.html
李白的诗写到桃花,最脍炙人口的是《赠汪伦》。华师大的戴教授说这首诗句句经典,是不为过的。不过李白还有另外一首诗,也可谓句句经典,写足仙气,非李白这种谪仙人而不能得此不食烟火语。这首诗就是《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一
这首诗我们要从第三句来解析。“桃花流水窅然去”,这是写景,桃花绽放,流水远去是一景;花瓣飘落,随流水自山中而出,漂流而去,又是一景。这两景恰恰是对第一句中“碧山”的呼应。若问碧山如何?有桃花,有流水。你说碧山美不美?碧山这样美妙,自然又是对第一句提问的回答,为何而栖?桃花流水实美。
所以第一句问,第二句却不答,第三句却又不答而答。这首诗用笔之摇曳多姿,实在绝妙。那么,第一句问话之后,作者直接答这里景色美,我意隐居于此不就好了吗?为何笑而不答,搞得这么神秘?
二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笑而不答到底是什么意思?笑而不答,要么是答不出来,李白在第三句已经不答而答了,所以他能答出来,但他不说。那么他必然有难以说出来的话,或者说他的答案即便给人说了,也不能取信于人,使人彻底明白了解自己的内心,干脆不答。
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不愿意给来问话的人答。换个人来问可能他就答了。这首诗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题目:《山中答俗人》。这个题目就明白多了,李白不答因为问问题的人是俗人,他懒得答,俗人很可能是最不能理解这种谪仙人思想的人,那还答什么答?
多提一句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好处,开头可是用的问话,提问开头自然可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待循问往下寻求答案,发现没有答案,此处一顿,第三句转时却又不答而答,笔势转折,颇为灵动。艺术上的高妙,正是要着意暗藏思想心境的幽深,李白到底有什么不能答的?这可以从《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看出些端倪。
三
李白出蜀之后,在开元15年()被招赘于故相许圉师家,从此隐居于安陆白兆山。而此诗作于或年,正是在白兆山隐居期间。隐居伊始就有一位友人叫孟少府,孟少府规劝李白不能安隐于此,应该出去闯荡一番见见世面。孟少府是好心规劝,以为李白隐居久了会消磨意志,荒废大好年华。但他并不了解李白的真实想法。
李白便写《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来阐释自己的三观,以让朋友明白。注意这个“移文”是旧时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重点就是来表达不同观点和意见。所以李白这样写信过去,就是要否定孟少府认为自己是安于隐居的观点。
在文中,李白指出三个关键:第一,“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这是儒家积极入世的基本伦理价值观;第二,“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李白的理想和抱负;第三,“与陶未、留侯,浮五湖,戏沧洲。”李白价值观中是这样三个步骤,以儒家思想为本,创一番事业,使天下大治,达到盛世太平,之后自己再佛衣五湖,功成身退。
李白的价值观中是儒道相接的,而此刻李白处于第一次从事整治活动之前,尚未待诏翰林。所以要谈隐居,为时尚早。他通过这个移文试图让孟少府明白并宽心,自己是不会安于隐居此地的。
四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个地方好,桃花流水,如同仙境。本身第三句就是用典,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之境来委婉地渲染此地风景优美特异。“花落水流红”一般是指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年华易逝,春光不在,是伤春的意思。但李白的飘逸绝不在这些小处低落,所以这里的流水落花,仅指山中景象,自然而然。这是符合李白热爱自由,赞美自然的审美观及生活态度的。
写这里别是一番天地,却不一定要在此隐居到老。所以当一些俗人问到他何意栖碧山时,他只好不答,因为在他心里,隐居于此是对这种隐居生活的喜好,并不是要如陶渊明一般是人生的最高理想,他的理想在别处,隐居是暂时的,是畜养声誉,等待他人荐举,时机一到自己是一定要去干一番大事业的。
这样的心思,李白自然没有办法跟提问的人说,即便他说了对方也不一定理解,所以他笑而不答。当然在他眼里,始终自信自身的仙气,也没有几人值得上他去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