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公里桃花坞用集体接住关于理想生活

作者:雅婷

首期节目刚播完,《五十公里桃花坞》因种种“大型社交名场面”的高频传播,而出现在了热搜榜上。

节目内容本身的热度外,这似乎也暗示出了另一个现象,在仅靠手机就能创造虚拟“舒适区”和“个性化”的时代背面,其实是社恐遍地的景象,以至于很少有人能逃过“社死笑点”的追击。

一时间,大家都沉迷在各式各样社死现场难以自拔,无论是宋丹丹“不见外”气质和张翰“霸道总裁”人设碰撞出的奇妙化学反应,还是辣目洋子和汪苏泷的装熟失败,由恐惧社交尴尬传导出的“脚心抠紧瞬间”,似乎本身就有解压功能。

和多数人一样,集齐社死现场图鉴,最初也是本社恐下定决心追这部综艺的最大动因。但等到社交不适逐渐被相处时间融化,等到第三期节目播完,等到彭楚粤端出第一盘披萨,等到周也用一句“你们下次能不能带上我”来打破身处集体中的拧巴情绪……《五十公里桃花坞》就还拥有了除搞笑和解压外的价值。

简单介绍《五十公里桃花坞》的话,这是腾讯视频新推出的一档群居生活体验类真人秀。

节目组把由宋丹丹、舒淇、郭麒麟、张翰、周杰、汪苏泷、赖冠霖、李雪琴、辣目洋子、孟子义、周也、彭楚粤十二位艺人及时尚主理人苏芒、艺术家陈陈陈、设计师OO(欧欧)组成的十五位嘉宾,聚集到了北京平谷的桃花坞,他们要在这里一起生活21天,共同建设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社区。

这意味着,无论初见面时的社交有多尴尬,但它只会是个引子,所有嘉宾最终都会要跨过这个节点,携手步入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中去。而更关键的,我们终于有一档能集齐15个公众人物,主动摆脱竞赛情境,单纯从社交活动去观察人物关系,感受人物成长和变化的新型综艺节目了。

节目规则设定上的新是最为显著的。差不多也是在去年夏天的这个时候,综艺在线下娱乐还受疫情所限的时期,有过一个集中爆发的阶段,围绕综艺节目的外围社会话题,再伴随着淘汰和竞赛残酷机制等事件,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综艺都是大众舆论中话题收割机般的存在。

这样的综艺形态虽然耀眼,但经历了长期同质化的情感精力透支后,观众和节目组都不免会显露疲态,而《五十公里桃花坞》的上线,也因此显得像一种尝试,要把观众从疲惫的竞赛和淘汰中解救出来。

首期节目里那个面面相觑的开场也因此得以成立,摆脱了竞赛和生存情境的嘉宾们,不必忙于寻找共同参加“比赛”的队友,也不必讲求要“刻意”过分展示个人“魅力”来吸引观众注意力,更不必通过激烈的关系冲突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在“我们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干嘛”的情景中,自然又真实的个体得以慢慢显形,由此我们看到了“不用担心冷场”的郭麒麟,“讨厌集体活动”的李雪琴和“担心没人理解自己”的彭楚粤,那些脆弱、敏感和想要逃避的情绪又把艺人导向了一个“普通人”的境遇,尴不尴尬就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基础问题。

很多嘉宾由此必须要从人设的“安全区”里走出,在拿掉明星光环的情景下工作,仅作为社区居民一员的他们,要亲身完成做饭、设置预算甚至是装修等种种烟火气息强的劳务,在“普通人”的生活情景里暴露不为大众所知的真实一面。

宋丹丹会去盘问郭麒麟的理想对象,会鼓动大家在自我介绍时按她设定的方式进行破冰,这些行为都出自她多年来作为艺术家前辈的职业经验。只是这样的经验被安置到日常情景里和年轻人作对比后,会出现了“边界感不强”的嫌疑,出于差不多同样的原因,公众印象里拥有霸道总裁人设的张翰,面对“你的代表作是什么”的问题,才会坚持回答是“我就是一个演员”。

于是,“安全区”的结界被不同圈层的社交风格所打破,“尴尬”这样的常见社交情绪在此时降临。

但《五十公里桃花坞》的用意显然不在于只是去展示足够多的尴尬,且明星已被人所熟知的那些设定,是节目从最初就没有打算回避的问题,甚至于旁白还会主动出击,作出“孟子义......emm拭目以待”或“你叫张翰是一名演员,AKA霸道总裁”的介绍。

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五十公里桃花坞》在首期节目之后也依然吸引人的原因,节目组并不满足于用某个公众发言和私人生活等熟悉情景,去为明星从语言上“洗白”,而是提供具体的场景,让他们主动去克服这样的“问题”,让观众意识到任何性格都不会只有简单的好坏两种区别。

比如说,“霸道总裁”张翰在言语方式上有自己的风格,但其总裁气质落实到开运集团“长远发展”筹划和准备时,也体现出了他有强决策力和果断执行力的一面,而宋丹丹在开会之后,也会及时意识到自己的“越界”,主动向张翰道歉再说明自己的用意。所谓行胜于言,让嘉宾用行动为自己的性格特点作出说明,这是比用任何语言都来得强力的解释。

基于此,《五十公里桃花坞》似乎也向观众点出了节目愿景和野心所在。尴尬和社交都只是走向新世界的第一步,比这些都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不只从竞争和淘汰关系里去想象人和人的链接,所有“困境”在具体的生活中,都有它的解法。

《五十公里桃花坞》曾多次在节目内外都回答过,为什么嘉宾邀请数量一定是15个的问题——因为十五人是构成一个社区所需的最小单位。

要想在桃花坞创造出现实的“理想化模型”,以及相对真实和具体的生活情景,15个嘉宾是一个基础条件。再往前进一步的话,嘉宾们的性格也要在理想条件下尽可能多元,以保证最大程度的呈现普通人都会遇到的社交和生活问题,从做“实验”的心态为受众提供答案。

就目前来说,《五十公里桃花坞》的包容性确实很不错。除了类似宋丹丹“前辈”和张翰“霸道总裁”的人设设定,还有对社交持悲观和乐观两极态度的彭楚粤和周也,还有人见人爱和总担心自己是“小透明”的郭麒麟和孟子义……当嘉宾能从人设到性格到处事方式都有其代表性时,观众也更容易把自己代入到不同的社交位置里去反观自己的处境。

值得一提的是,《五十公里桃花坞》从节目设定初就彰显出来的“相对科学性”,本身就体现出了一种超前和探索意识。从已经上线的三期节目来看,《五十公里桃花坞》没有仅从娱乐性和话题性来确立节目结构,而是从社区、小团队以及合群这样从大到小的角度组织内容线索,从设定到内容都具有实验意识。

综艺节目也可以不只作为一种情绪出口而存在,相比强调治愈,熬制心灵鸡汤的慢综艺传统,《五十公里桃花坞》又向前了一步,为真实存在的社交问题和困境,层层递进找到其可以被解决的参照系。

第三期节目播出后,“周也性格”的话题就冲上了热搜。事件的起因并不复杂,在桃花坞社区居民们还没完全熟络起来的前几天,周也在社交磨合的过程里突然就感受到了一种“被落单”的失落情绪,因为和她属于同一小团队的伙伴们在当天集体外出时没有带上她,而让她在疲惫中还误打误撞被拉入了不熟悉的游戏局。

处理完自己的心情后,周也选择直接找到张翰,说出自己的需求,一句简单的“你能不能也带上我”,突然就引燃了潜藏在社交网络里的大规模“羡慕”。从热搜讨论里可知,相较于周也的直白,更多人容易选择藏起自己的想法,默默受“我本来就不被别人喜欢”这样想法的鞭笞,或者就是自己被拧巴的情绪灌满,由于误会慢慢和团体疏远。

与此同时,相较于评价嘉宾本人的行为正确与否,节目旁白的选择是中性去描绘周也出现这样行为的原因,社交能量被耗尽的时候,暂时告别集体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而相比于针对周也个人特质的赞赏,网友感慨更多的还是自己看到了这么做带来的直接有效的结果,从而在此后遇到同类型问题的时候,可以快速做出行动判断。

另一方面,《五十公里桃花坞》中除了有“改变自己”社交的样本可供参考,同样也还有“坚持做自己”的样本。

李雪琴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她从节目开始就向他人表露过自己“从小到大最讨厌/害怕集体活动”的想法,然而节目播出到现在,她多少有了点“口嫌体直”的动向。

常规来说,在初次会面的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不情愿,多少是种不合时宜的做法,在想象认知层面可能会让自己沦为不讨好的境地,但《五十公里桃花坞》给出的实验结果是,没关系,只要足够真诚就可以。

到目前为止,语言上她还是那个“人生就是凑合”的李雪琴,实际行动上,她靠广播电台和魔术为大家提供了欢声笑语,最终在晚会上向大家敞开心扉,说出自己感受到的那种孤独。这让我们意识到进入集体也不意味着改变才能融入,只要足够真实,集体也会接纳你原本的样子,放大你擅长的事情。

而即便社交实验“失败”了也没关系,未成功本身也是一种答案,彭楚粤也会再做出第二块披萨而被大家认可,艺术家陈陈陈的策划还有继续交流和完善的空间,那些都是可以被试错解决的问题。

《五十公里桃花坞》有足够多元和全面的样本,尽可能让观众找到每一部分的自己。

以上解释也都只能部分回答,为什么《五十公里桃花坞》能在竞赛、淘汰和争议话题等“常规”情景冲突外,又开辟出新一条综艺走向的问题。

相较于内容和设定,要理解为何节目能从社交出发引起了广泛的情感共鸣,《五十公里桃花坞》出现的时机,以及其背后反映出的整个时代观念的变化,是个更值得琢磨的原因。

在互联网刚出现,全球化发展进程热烈的时期,社交网络通常会被描述成一个打开多元世界的钥匙,引领人去获得不同信息的最佳途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逐渐开始显现出一种“双刃”性。哲学家韩炳哲曾在著作《他者的消失》中提到过一个观点,社交网络时代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为大家打开视野,且由于我们更容易接触到大量同质化的信息和观点,我们可能还会因此比想象中更狭隘。

表面上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能为每一个人都提供存在认同和赞赏自我的社交“乌托邦”,我们能随时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可实际上这也可以从另一面理解为算法推荐的假象。长久处于这样的社交舆论声音里,还会助长极端的言论和情绪,让人无意识耽溺在走不出的情绪困境里。

我们会更难以理解和自己不同观点的人,我们会更容易树立“假想敌”,我们将变得更加“个人主义”,更难和身边真实存在的人建立可靠又牢固的连接,而疫情的出现和常态化,无疑是在加速我们思考,要如何面对那些作为个体的无助时刻,我们还能怎样尝试思考并解决这样的问题。

基于此,《五十公里桃花坞》的出现除了是对个人社交困境的回答,也可以视作为对当下无名焦虑孤独痛苦等时代情绪的回答。在个人主义日趋原子化和孤岛化的今天,其实有很多人在等待进入一个集体,和身边人建立链接,寻找抵抗孤独和无助的方法。

如果不知道怎么开始的话,也可以在心中想想彭楚粤说出“自愈”又担忧他人无法理解自己的那个时刻,说出自己的忧虑和担心,固然不意味着解决问题,但现实中人与人直接连接始终比想象中要有更大能量的原因在于,会有人主动找到你,帮助你解决问题,给予你陪伴的力量。

而如果你还是会在社交情景里感到不适,或许你能选择像周也那样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寻求帮助,或许你能选择像李雪琴那样把做自己坚持到底,最终迎来适合自己发展的集体空间,又或许你就打开《五十公里桃花坞》来选择最接近自己的那个样本。

这也是《五十公里桃花坞》期望完成的事情,所有因社交网络信息茧房曾感到过孤独和无助的人们,或许都可以从这档节目开始,认识到和身边人建立联系的可能性,从一个又一个自我的“原子”里突破,抵达和集体在一起具有归属感的时刻,找到我们能一起建立理想生活的信念和决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