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是部恐怖片?看老子不尚贤篇写了啥?窦太后:大道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最近有个新解读,说桃花源实际是作者构思的一个恐怖片。
桃花源里的一切,都是渔人死后见到的一群死于秦人刀斧下的死人,死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起来的一个美好世界。而桃花源的真实面目,则是一个乱坟岗。
作者提出这个观点,也十分有依据,根据东晋的时代背景,结合《桃花源记》里的一些细节,作为证明。
1、“不足为外人道也”透露出的怪异。
《桃花源记》里透露出几个怪异的细节,一是不想让武陵渔人告诉外人桃花源的存在。二是渔人虽然留下了到桃花源的记号,但后来带太守一行依记号寻找时却一无所获。
这种怪异,新解读理解为陶渊明在虚构一个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死人世界。
2、“落樱缤纷“是死人后的纸钱?
《桃花源记》里有这样几句话:“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凄美,落樱缤纷”。
新解读里根据《桃花源记》的时代背景:东晋战火连天,百姓生命朝不保夕,很多人死于非命。也有很多人向南方瘴气严重的深山偏僻处隐居。因此武陵渔人遇到的桃花源怪事,实际上是陶渊明虚构的恐怖故事。
我们来推敲一下这些细节,看看《桃花源记》真实意图是什么,这个新解读有没有可取之处:
新解读认为,桃花是在春天4月份开放,而彼时,正是清明节,渔人在落英缤纷时遇到桃花源,时间非常奇怪,新解读认为落樱缤纷,正是清明祭扫时洒落的纸钱。
这种解读当然十分新颖也很吸引人,但“源易缘”认为这种解读并不符合陶渊明的原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的实际就是一种理想的、梦寐以求而又不可得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实际包含的不仅是一个隐士的理想,更是对老子“无为而治”的社会形态的向往。桃花源,正是一个老子“无为而治”下的“小国寡民”的所在。
一、桃花源里为啥家家户户有酒肉?答:实其腹,强其骨
东晋时期的时代背景,诸侯林立,胡人当道,百姓的苛捐杂税很重,百姓很多为避战祸,向南方偏僻地方迁移、隐居避世的现象十分普遍,但对百姓来说却十分无奈和凄楚。
陶渊明是历史上有名的隐士,但他做隐士并非自己的第一选择,而是郁郁不得志后,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作为一个生于乱世的士大夫,他的理性是居庙堂之高,行老子的无为之治。
桃花源,正是陶渊明用自己的济世理想武装起来的一个理想国。这个理想国,不是简单的男耕女织幸福的生活,而是含有老子大道内核的理想国。
《桃花源记》写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便邀至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在短短数句话中,作者两次提到桃花源中人邀请渔人吃酒食,又说老人孩子悠闲享受,无饥饿之忧,心情舒心顺畅。
为何一再写吃食,是因为晋时司马家不能辖制诸侯,诸侯和外胡轮番登场厮杀,百姓苦不堪言。在当时的情况下,吃食对一个人来说非常短缺和珍贵。
更重要的是,吃饱穿暖,是老子“无为而治”的重要思想。在《道德经》不尚贤章写道:“实其腹,强其骨。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而治第一要点是让百姓能够吃饱喝足,筋骨强健。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正是通过对当时统治者对百姓毫不体恤,一味征兵征徭役,导致名不聊生的控诉,也是希望天下能够用“无为而治”肃清朝纲的盼望。
二、桃花源里真没人去过外面的世界?错?去过,却不说。
桃花源里的人对渔人说,他们自秦朝战乱时避祸在此后,再未出过桃花源。这是真的吗?
错,其中有一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就透露出,这里和外界绝对有过联系,不然,从秦朝就避世的桃花源,到晋朝渔人进入,已经过了秦、汉、三国、晋几个朝代,服饰不可能一直同外面的世界同步。
为何陶渊明特意透露这样一句话呢,实际也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
不尚贤篇开篇就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无为而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在所辖之地没有高于众人的贤者、智者,这样,人们就不会有希望变聪明的欲望,没有聪明人,就不会出现乱子。
无为而治其实就是愚民之治,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没有贤者,谁又能够保证“无为而治“的实施呢?
老子其实早就考虑到这一点,他说理想国里不是没有贤者,而是贤者不能向天下人展示智力和能力,而要伪装成和普通人一样,这样理想国里就没有高下之分,就不会产生竞争之心,天下就太平了。
也就是说,桃花源里一直有位贤人在掌控着桃花源,在桃花源中实施无为而治,他也一直和外界有接触,但对桃花源其他人,他一直要求大家足不出桃花源。
而这位智者是谁呢,就是渔人遇见的第一个人,那个黄发垂髻的垂髻老者。仔细查看《桃花源记》可以发现,说避世在此,不知现在是什么朝代的,都是后面来人。第一个遇见的老人,从未对渔人有任何消息的泄露。
三、为何渔人走后,桃花源消失了?
《桃花源记》之所以被人觉得神秘和恐怖,很重要的一点是,渔人离开桃花源前,这里的人都告诉他不要向外人说这里隐藏着一个世外之地,但后来渔人带人按照之前作的记号寻访桃花源时,再也找不到了,桃花源凭空消失了。
为何?桃花源难道真是有超能力的地方?
不是。桃花源的怪异现象,实际都和渔人遇见的第一个老者有关。
前面已经说了,老者就是桃花源里隐藏的智者、贤者,他可能是谁呢,老子?尹喜?他们的弟子?都有可能。
他深得老子的智慧,老子说的小国寡民,一个条件就是国家尽量小,并且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过来就是说,哪怕两国相距很近,也不要来往,这样就能够形成理想中的国度,这是无为而治形成的重要一点。
但从老子之后可以发现,要在现实中实现老死不相往来,根本不可能,因此这个老者就人为地在桃花源和外界之间设立障碍,不让外人进入,在内又给族人立下不要让外界知道他们的祖训。
老子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是因为他深刻地了解人性,有比较,有利益,就有竞争和获取之心。
渔人也不例外,虽然老者再三交代不要让渔人告诉外人这里的情况,但根据人性的特点,他知道渔人必会泄露这个秘密,因为欲望让人心生贪婪,因此,在渔人离开之际,他早已和族人一起搬迁到更隐秘的地方了。
陶渊明正是写了一篇《桃花源记》来表达自己对“无为而治“的向往,但从历史的经验可知,黄老之术,是治世时的良方,而乱世则是法家等的疆场,陶渊明在晋朝乱世间,希望用老子无为而治,终究是一场幻想罢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天下大道,在刘邦定鼎汉朝后,窦太后在文帝、景帝时期力排众议,坚持用黄老之术,天下休养生息,让汉朝最终稳定下来,也为后世汉武帝建立大汉王朝,奠定了根本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说,陶渊明的桃花源实际在汉朝初期是实现过的。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