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不知有汉真实的桃花源,恰从汉末乱世

《桃花源记》是我国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文中描绘了一个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美好“世外桃源”。文中曾提到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即作者设定为桃花源的先人们在秦朝时就躲入深山,与世隔绝了,于是桃源人们也不知道汉、魏等以后的朝代,然而从史实来看,桃花源却正是在汉末乱世的历史背景下才有可能出现的产物。

一、汉末南方开发程度加深,居民隐居深山成为可能

桃花源人如果真像文中所言秦时就来南方武陵地区(今湖南)山中隐居,恐怕也存在不了很久。在先秦时期,广大的南方大地多“瘴疠之气”,而且当时南方还有着大量被视作“蛮夷”的少数民族如山越、瓯越等杂居。正是两汉四百年持续不断地开发,南方设县密度显著增加,这才为桃源人一样的居民隐居南方深山提供了可能。

二、汉末中原动乱才出现第一次人口大量南迁

东汉末年先是黄巾之乱,再是董卓、曹操等军阀混战,造成了中原地区“千里无鸡鸣”的惨痛景象,在这种情况下,南方的刘表、孙权、刘备等军阀招徕流民,这才有了大量居民从中原地区南迁到南方。

而先秦时期虽然也有兼并六国的空前规模大战,但这种战争事实上符合历史进步的潮流,得到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而且当时奉行早期军国主义思想的列国对人民控制很严格,也不会允许居民逃亡。

三、汉以来出现豪强结寨自保和户口虚报

汉武帝后期,统治者四面出击,穷兵黩武,虽然取得一次又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但实际上,人民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历史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户口虚报“,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并不是指人口真的减少了一半,而是说大量居民逃亡,逃到官府难以控制的地区,避免了参与兵役、劳役和缴纳繁重的税赋,这也正是桃源人的生活状态。

而这种逃亡,毫无疑问只能出现在地主阶级兴起之后的秦以后,即地主和自耕农联合起来在豪强大家族的带领下逃亡,同时也为了安全结寨自保。而在奴隶制的先秦时期,奴隶主即无动力也没有现实的可能领导居民结寨逃亡。

四、《桃花源记》反映的思想不符合秦时的潮流

《桃花源记》中记载了桃花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属于非常明显的“小国寡民”状态,和秦统一六国时期以及秦末天下大争之势和地主阶级新兴的大势显著不符。而却恰恰契合了自汉末以至魏晋南北朝以来,大量世族士人政治、文化上理想破灭,在文学和精神寻求慰藉的历史现实。

同时,结合作者个人曾在东晋为官却最终不仕的生平,我们很容易推测出《桃花源记》是作者在表达对汉末以来乱世、政治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不不满,而与“避秦时乱”是没有关系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