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之谜从桃花源记到道家的洞天福地,陶渊

《桃花源记》出自晋代的陶渊明,且不去论它的深刻思想性,这篇短文却只是记载了一个关于秘境存在的故事。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渔夫在一次日常的打渔途中,意外发现了一处秘境。那里竟然住着一群几百年前就迁来此处的人们,因为处于秘境之中,那里的人们并不被外界干扰,人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秘境之中,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

却说这个渔夫误打误撞之下来到了这里,秘境中的人们见到他先是大吃一惊,自然是因为这个渔夫是从外界来的。秘境中的人们是相互认识的,突然看到一个生面孔出现在了此地,怎么可能不大吃一惊呢?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好在这个秘境中的人们热情好客,在问清楚了渔夫的来历和一些外界的情况后,每家每户都好酒好菜的招待了这个渔夫一顿。

渔夫就这样在这个秘境中逍遥的待了好多天,终于想要回去了。于是来找秘境中的人们辞行。这个时候,秘境中终于有人郑重其事的跟渔夫讲:你回去可以,但这里的事情就不要跟外人说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哪知道这个渔夫实在不是个厚道的人,从秘境中出来,竟然处处留下了记号。一回到武陵郡,就立马将偶遇秘境的事汇报给了当地的太守。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一听,本郡之内竟然还有这样的秘境!马上就安排人跟这个渔夫一起去找这个秘境,可既然是秘境,且能够数百年间不被外界打扰,又岂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被找到的?哪怕这个不厚道的渔夫沿途做了种种标记,又哪里还能找得到渔夫曾经进入过的秘境呢?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只不过这样一来,武陵存在秘境之事,一时间传遍江湖。于是又有人前往寻找传说中的秘境,可哪里能够找得到呢?这个秘境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个发生在东晋太元年间的故事只是简单提及了秘境的存在。而在道家看来,这个世界本就存在着不少类似于桃花源这样的秘境,道家将这样的秘境存在称之为:洞天福地。

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

这应该是道家最早关于洞天秘境的记载了。道家认为,在名山之中,都存在着特殊的空间,能够通达上天,贯通诸山。

在此基础之上,随后发展出了更为详尽的洞天福地之说。

所谓洞天福地,主要是指大天之内的道教神圣空间。它所涵括的地域有洞天、福地、靖治、水府、神山、海岛等,具体说来就是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八水府、五镇海渎、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以及十洲三岛,无尽虚空。

洞天福地理论是道教宇宙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涵用现代语言可以解释如下:在我们人类栖居的以宇宙为中心的居留空间中(即所谓的"大天世界")还并存着其他的相对隔绝、大小不等的生活世界(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处特殊地域(即七十二福地)。这些洞天福地入口大多位于中国境内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间,它们通连贯通、通达上天,构成一个特殊的世界。其中栖息着仙灵或避世人群。(百度洞天福地词条)

按照道教的解释,洞天福地世界与我们所处的世界相似也具有各自的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等自然组成因素。

由于洞天福地位于这个世界的空间中,因而它们与我们的世界就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例如世人有时误入洞天,洞天居民有时也造访人间)。

同时又由于它们存在的相对隔绝性,洞天福地世界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时空构造。一般而言,洞天世界对世人是不敞开的,它们的存在具有很大的隐秘性。

在《桃花源记》中,那个渔夫也是误打误撞的才发现桃花源头的秘境的。且看这一段描述:

“(渔夫)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个渔夫在发现秘境前,也许是机缘巧合之下刚好穿过秘境的结界之处,进入到一个未知空间里去了。这才有可能“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了。

要不然,沿着每日里打渔的溪流而行,这么熟悉的地方怎么可能“忘路之远近”呢?只能说明这个渔夫偶然穿过了秘境的结界之处,周围的景象一阵缥缈变幻,这个渔夫才变得浑浑噩噩而“忘路之远近”。

再看桃源秘境的出现,是“忽逢桃花林”。一个“忽”字正说明这一片桃花林出现的太过于突兀。而这片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此一段桃花林的异景描写更突显出此地的不凡来。

于是这才有“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待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可见这个桃源秘境的隐秘性,这在寻常是根本是不可能被发现的。

正是因为这个秘境具备这样的隐秘性,所以当身处桃源秘境中的人看到进入到这个秘境的渔夫时,才大吃一惊。因为一般情况下,外界是发现不了这样的秘境的。

至于此处秘境的由来,(桃源秘境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原来是秘境中人的先世找到了秘境,于是来此躲避战乱,竟不知汉晋时光流逝已经数百年。

这也许就说出了一个关于秘境的真相:

那就是名山秘境多与世隔绝,其中不乏有特殊的空间所在,而人群之中不乏有智慧超绝之士,他们厌恶了时局的迭变更替,为了躲避战乱或不为红尘所扰而勘察地理山脉,终于发现秘境存在,并且加以经营。于是这才有了秘境的传说。

想来桃花源秘境中人的先世也并非简单之人,大概是先秦炼气士一类的人物,要不然如何能够找到这样的秘境所在?

至于(桃源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过是谦虚谨慎的说法,人家重要的可没说,那就是如何发现这样的绝(秘)之境的。

而且再看桃源秘境中人也非常看重这样的秘境,这才有渔夫辞行时,有人对渔夫还是以谦虚谨慎的口吻提醒道:(此间)不足为外人道也。

哪知道这个渔夫就是个不厚道的小人,人家挨家挨户的好酒好菜招待了数日,结果出去后一路做了记号,然后就跑到武陵太守那儿将桃源秘境的秘密给卖了。所幸桃花源的人们应该是做了相应的措施,使得“(渔夫)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于是世间只留下《桃花源记》的传说。

世人皆以为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只不过是一种基于乌托邦憧憬的浪漫主义虚构。但从道家的洞天地理说看来,陶渊明记载的这个东晋太元年间关于桃源秘境的故事未必是虚构的!

其实,桃花源这样的秘境不正是道家口中所言的“洞天福地”吗?道家凭借着自身对空间独特的认知,很早就形成了洞天福地这一特殊的宗教性地理观,实在是很了不起的。

这应该也是与无数的道家先贤无尽的探索是分不开的,道家强调一个“隐”字,特别是战乱之世,除了下山度劫之人,道家人物多开辟名山秘境避开红尘之扰。对地理山脉无尽探索之下,终于形成洞天福地的系统认知。

而一篇《桃花源记》,只是揭开了洞天秘境存在的一个角落。东晋太元年间那片桃花林落英缤纷的尽头,从此流连着世人对桃源秘境无尽的遐想。

转眼又是千百年,那片秘境之中的人们还记得东晋太元年间的故事吗?那里的人们还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吗?

大家好,我是昆仑山的白鹤。感谢大家点赞,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4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