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桃花 >> 选购方法 >> 桃花源记考点一

桃花源记考点一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情节之虚→名物之实和平之虚→战乱之实

原本是出于想象、精神寄托的地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却处处落实,看似毫无虚笔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先是“缘溪行”“忽逢桃花林”,然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因山口很小,所以光线不甚分明,“仿佛”描绘出光线极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样子。这也符合桃花源隐蔽五六百年而不为人所发现的情景。渔人离开的时候,“处处志之”,可见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的。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

②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云霓气象。首先,桃花源映入眼前的图景真实可信——土地、屋舍、良田、水池、桑竹、阡陌、鸡犬等皆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其次,“设酒杀鸡作食”,也是丰年待客之道。再次,来到这里的原因也真实可信——“先世避秦时乱”。

③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二、有人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似有实无”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支撑这个观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基础上的记人记事之作。

示例一:“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这片桃林是自然生长还是人工种植的呢?这样奇妙的桃林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神秘的桃林不是刚刚生长出来的,桃源洞口也并无阻挡,为何以前无人发现呢?

示例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既然他们已经与世隔绝几百年了,怎么可能会和外面世界中的人们穿着一样的衣服呢?很显然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一处矛盾。

示例三:既然“处处志之”,为何“遂迷天,不复得路”,桃花源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若真有其地,不可能如此。显然作者是在有意暗示读者: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