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里的常德桃花源不是世外桃源而是“死人国”?
作者兰桂姬LANGUAGEE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但是最近我看到网络上开始出现一些非常有趣的分析,说陶渊明笔下的原型常德桃花源其实不是世外桃源而是“死人国”“亡灵之地”。或许是因为桃花源这个概念太火了,人红是非多的缘故,不排除有的自媒体有刻意抹黑桃花源的倾向,尤其是抹黑常德的桃花源,但是不管怎么样,常德的桃花源才是真正的古典中的原型且常德桃花源也是最符合陶渊明笔下所形容的那片美得纷飞的向往之地。我很多年前去过一次桃花源,那里山水交错,民风淳朴,种植着许多桃花树,虽然桃花源相比隔壁的张家界没有那么宏伟的山峰,但是她的低调和质朴之美却和张家界的山峰一样散发着恒久的魅力,成为人们心中永远向往的田园归隐之地。每个人哪怕是远在异国他乡的人总归有种落叶归根,返璞归真的自然天性,而常德的桃花源正是能够唤起人们的这种天性,那些浮华浮躁的都市都只是流于表面,当人们老了累了就会转头发现自然和质朴的平凡生活才是心之所向,就凭这一点,常德的桃花源仍然有着可以媲美张家界的潜力和实力。
既然现在都在流行说桃花源其实是死人国,亡灵之地,那么其实我们也不必非要去反驳,不如就恰好好好地利用这些说法更加激起人们对桃花源的讨论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