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陶渊明桃花源记写的是死后世界,简直

陶渊明曾在其自传《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就是读书时重在领会要旨,而不死抠字句。但他恐怕不会想到,千年以后却有不少人为了颠覆大众的认知、博人眼球,把他的《桃花源记》掰开揉碎了,弄得好一片“落英缤纷”,以至于我现在搜索《桃花源记》,搜索框下面就会出现“细思极恐”“恐怖真相”这种搜索联想词,不知道的还以为陶渊明是个悬疑小说家呢。

我们初中时就学过并背诵过《桃花源记》。陶渊明通过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祥和安宁、和谐自由的理想世界,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当时现实的厌恶和不满。但现在却有人自以为发现了其中奥秘,语出惊人,跟我们说陶渊明写的根本不是什么理想世界,而是死后世界,还说得有条有理、煞有介事,好像当年教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有意遮蔽了这一“恐怖真相”,我们都是被骗的傻子。

那么,《桃花源记》中到底有什么“细思极恐”的地方让他们发现了这一“恐怖真相”呢?他们主要揪住了这三点。一是“初极狭,才通人”。他们认为,从环境方面来看,桃花源其实就是一个墓室。二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他们觉得,桃花源中的人都是“避秦时乱”之人的后代,在此与世隔绝,衣着怎么会和外面的魏晋人一样?陶渊明这么写,一定是在暗示他们都是魏晋人。三是渔人出来之后,再也没有人能找到桃花源了。他们由此认为,人死后才能到桃花源,渔人只是偶然误入。

不知道大家看了此等牵强附会之说,有没有觉得“细思极恐”,反正我没觉得恐怖,只是感到可气又可笑。这种说法看似圆融,实则站不住脚,可一一驳倒。桃花源的隐秘,是与世隔绝的必要条件。如果桃花源很容易就能被发现和进入,那么所谓的桃花源就根本不会存在,这是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的隔绝与对立。桃花源最后无复再寻,不仅强化了这一对立,更是对丑陋现实的讽刺。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该如何解释?难道是陶渊明写错了,抑或是真有什么暗示?要我说,陶渊明没写错,更没什么暗示,是有些人抠字眼抠得太死了。陶渊明难道不知道从秦朝到魏晋,人们的服饰会有变化吗?很多人不了解,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两种体裁,一种是散文,另一种是诗。在《桃花源诗》中,陶渊明没写什么渔人,而是直接用第一人称描绘了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其中有一句“衣裳无新制”,说明陶渊明知道他们穿的还是秦代样式的衣服,跟外面的魏晋人不同。

那么,他又为何在《桃花源记》中写“悉如外人”呢?我们看这整个句子就明白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显然,“悉如外人”并不是具体说桃花源人的衣着跟外面人一样,而是说桃花源中的人们和外面的人一样劳作、穿衣,生活方式一样,不是野人。如果大家不认可这个解释,也可以认为这是陶渊明的笔误,万不要以为这是什么“细思极恐”的暗示。

将《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结合起来阅读,我们就会更加理解陶渊明凭借想象创造桃花源的意图。“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对应“先世避秦时乱”,对桃花源的想象是对现实的厌弃。“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对应“遂迷,不复得路”,世间的凡夫俗子是接近不了理想世界的,世俗与理想是格格不入的。“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表达的完全是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把桃花源说成死后世界,这不是胡扯吗?如果真是这样,请问陶渊明想要表达什么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2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