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喧宾夺主的滕王阁序桃花源记

哪里白癜风能治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08/6314286.html

当年,海外游学归来的蒋百里,精心创作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呈请自己的老师梁启超先生作序。不料,梁先生文思泉涌,大笔一挥便停不下来,竟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了五万字。

看着比自己学生著作还要长的一篇序言,梁先生自己都不禁有点错愕,继而自哂一笑,干脆将五万字的文稿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反手捧给蒋百里,请学生代为作序并单独出版。不经意间,因为一篇序言,师生二人共同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序言又称序、序文、前言、引言等,一般放在著作的正文之前,自序通常用来说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写作经过,他人作序,则多是介绍和评论作者著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般来说,序言从属于正文,是为正文服务的。

但在文坛之上,脍炙人口的序文,喧宾夺主,超越正文,被世代传诵的名篇佳作,不乏其例。

《滕王阁序》

凡是上过高中的中国人,大抵都被老师要求背诵过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仅此一句,便能唤醒无数人脑海中不尽的壮丽风光,便能扰动无数人心头登临滕王阁的冥冥念想。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唐大文豪韩愈在其《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关,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滕王阁与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应该说,古代中国各地修建的楼阁无数,但为何唯有这四座享誉华夏名冠古今,以至于千百年来,它们不断地被毁坏于灾祸之中,又不断地被重修重建,作为挺拔的实体,一直赫然坚持到今天?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他的《姜斋诗话》里考证说:“滕王阁连甍市廛,名不称实;徒以王勃一序,脍炙今古。”其中的意思再清楚不过,滕王阁实乃沾了《滕王阁序》的光芒。

毫无疑问,四大名楼的盛名之上,都有一篇神思飞扬的诗文,宛若流光溢彩的光环,让原就闻名遐迩的楼阁更加熠熠生辉。岳阳楼的光环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鹳雀楼的光环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黄鹤楼的光环是崔颢的《黄鹤楼》,而滕王阁的光环正是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如若没有如此光环的加持,也许这些名楼早已与其他楼阁一并被湮灭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自问世以来,《滕王阁序》就被称为千古第一骈文,全篇基本都采用了对偶句式,词采绮丽华美,意蕴回味悠长,韵律抑扬顿挫。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即便从来没有通篇熟背过《滕王阁序》,一旦听到这些朗朗上口的金句,又有谁不能跟着诵读一二呢?

有人统计过,王勃的《滕王阁序》给现代汉语贡献了四十多个成语,而文中大量引用的典故,则增添了滕王阁的历史厚重和文化张力。滕王阁能集这么多耳熟能详的金句名言于一体,能聚这么多五光十色的翩翩风采于一身,又怎么能不吸引你我也去一睹究竟呢?

《滕王阁序》是王勃为自己的《滕王阁诗》所作之序,但二者又是王勃一气呵成的作品,实为一体。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短短的《滕王阁诗》不可谓不好,不可谓不美,同样是诗文中的经典。但人们心中每每念及滕王阁,十有八九首先想到的还是《滕王阁序》。如果没有《滕王阁序》在前面喧宾夺主的铺陈,《滕王阁诗》的传诵恐怕就要大打折扣了。

《桃花源记》

古代文学史上,有一篇传诵度丝毫不亚于《滕王阁序》的序文,因为它并未自称为序,经常被人们视为独立的名篇巨著,那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滕王阁序》为《滕王阁诗》之序,《桃花源记》则是《桃花源诗》之序。《桃花源记》同样喧宾夺主,声名远超《桃花源诗》。

东晋末、刘宋初的陶渊明是中国田园派诗歌的开创者,被称为“田园诗派之鼻祖”和“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欧阳修评价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直接点明陶渊明就是晋代文坛的巅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以这样自问自答的文辞,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旷世情怀和人生追求。他厌恶官场的虚伪浮华,他渴望返璞归真隐逸田园,他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他挂冠而去,回到了隐没在荒草中的乡间小院,过起了连衣食都堪忧的清贫日子。

陶渊明在自己的《五柳先生传》中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远离官场宦海,田园劳作之外,只爱作诗、饮酒、写文章的陶渊明且唱且饮,吟咏出《饮酒》诗二十首、《归田园居》诗六首。

青山下,绿水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他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他常“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终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终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然而,业已如此美好惬意的生活,还不能完全实现五柳先生心中的理想,他又给自己描绘了一幅超现实的世外桃源图。

世外桃源在哪里?当然是在五柳先生的心里,更在他的梦里,既在《桃花源诗》里,更在前序的《桃花源记》里,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那里的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就是说那里没有朝野,只有乡野,没有纷争,只有和谐,没有阶级,只有平等。

可惜,《桃花源记》里的图景只是陶渊明理想的梦境,梦中去过的武陵人已找不到自己留下的路标,梦外探索的刘子骥至死也没有找见图景。所以,陶渊明在《桃花源诗》的最后大声疾呼“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还依然在矢志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向世间的有志之士发问,你可相信世外桃源有奇迹?我愿驾乘清风洁云探寻去,可否一路同行做知己?

人说,残缺的美会更美。也许,这正是《桃花源记》境界的至美。因此,这篇《桃花源诗》序言的魅力才得以长盛不衰,被人传诵至今。

《兰亭集序》

例数脍炙人口的序言,《兰亭集序》总是隔不过去的。《兰亭集序》亦称《兰亭序》,它像一道横空出世的彩虹,连通了文学界与艺术界两座山峰。作者为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王羲之。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书圣”,精通东晋之前的各体书法,并自创一体。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这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兰亭集序》是朋友间一次春日聚会所赋诗歌文集的序文,这次聚会的组织者是王羲之,这篇序文的作者也是王羲之。以文会友,这次聚会的过程和创作的诗文都太完美,为诗集挥毫作序之时,王羲之自然也心神飞扬,兴之所至的手稿不仅文采斐然,而且落笔成典,被人赞誉是一篇“好景可念”“妙理妙语”的美文,亦被人推颂为一幅墨宝中的“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当年手书的《兰亭集序》真迹已无从得见,今日所见,皆为后世方家的临摹之作。据说,王羲之的原作被各界几经搜罗深藏,最终被酷爱这一珍品的唐太宗带进棺材,成了皇帝的殉葬品。李世民在世时,曾经对人说过:“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这传说不知真假,但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还是愤而写下了一首诗:“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

一千多年来,《兰亭集序》何止被名人大家临摹了千遍万遍,被刻进石头也不止千遍万遍,虽然书法真品不知所踪,但其文字作品却在这些不断涌现的复制品中得以传世保全。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是《兰亭集序》的开篇,时间、地点、人物、场景、风情,一一交代,仿佛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卷可触可感的画,文人雅士,置身山林,曲水流觞,品酒赋诗,你唱我和,友情浓浓。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读到这里,我们已仿佛读懂了作者的情怀和感慨:可以陶醉于诗情画意,但不要迷茫,都不要忘了人生的意义啊!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文章的最后,作者亮明了自己的人生观:庄子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对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今天与会的朋友都写下了他们的诗篇,不论时代怎么变迁,都拥有一样的情怀,希望我的这些文墨对后世的读者有所启发。这不正是王羲之写此序文的用心吗?

《兰亭集序》全文余字,触景生情,字字珠玑,抑扬顿挫,意理隽永,将其选入《古文观止》的吴楚材和吴调侯评价说:“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读完了《兰亭集序》,那《兰亭》诗集呢?

据信,当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2人兰亭修褉,共有26人留下了37首《兰亭》诗,王羲之将之汇编为《兰亭》诗集,并亲自作序。也许是《兰亭集序》的文笔太过精彩,也许是《兰亭集序》的书法太过精湛,以至于人们的眼神始终无法从序文的光环上移开,从而对主角和配角的身份进行了置换,《兰亭》诗集到底价值几何,却少有人问津了。

这样的喧宾夺主是身不由己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2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