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作为《辞海》《词源》和中学语文教材唯一添加注释的《桃花源记》原型地,湖南省常德市桃花源旅游管理区桃花源镇境内的桃花源景区于年底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到桃花源赏桃花、喝擂茶、看演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桃花源镇年获评湖南省首批十大特色文旅小镇。近年来,该镇瞄准打造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定位,从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拓展市场、优化服务等方面入手,着力推动文化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融合。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形成了以《桃花源记》山水实景演出等九大文旅景观为主打,以周边乡村旅游基地为补充的全域旅游体系,实现了文旅产业从“一票经济”向“一链经济”的跨越。年,桃花源镇全年接待游客.9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亿元。
桃花源镇桃花林旅游演艺改变村民生活面貌
在桃花源镇秦溪河上,每当夜幕来临,都能看到游人们乘着船只溯溪而上,观看沿岸村民耕种劳作、牧放鸡鸭牛羊,感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寻找自己的心灵故乡。这是桃花源景区河流剧场自年推出的实景演出《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大型实景演出之“捕鱼”据桃花源盛典演艺发展有限公司演出部经理梁婷婷介绍:“我们这台演出是以桃花源景区秦溪河流为媒介,采取乘船漫游的浸入式观演模式,结合自然生态景观打造的河流剧场实景演出,以桃花源人渔樵耕读的原始劳动生活为主要元素,高度还原了陶渊明笔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绝美景象。”
《桃花源记》大型实景演出之“落英缤纷”场景
《桃花源记》实景演出推出以来,一直受到游客的高度追捧,曾创下了一天演出6场的最高记录。在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这台演出也为周边地区村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如今,白天在田间劳作或在小镇上班,晚上在秦溪河两岸演出,已成为众多桃花源镇村民的生活日常。
在《桃花源记》实景演出中,一位头戴斗笠、身着白衣的牧羊人在溪边悠闲地放着羊群,吸引了船上游客的无数目光。这位“明星演员”是桃花源镇清江铺村村民刘明祥,他因患小儿麻痹症留下残疾,腿脚不便,一家三口全靠养羊和种田勉强糊口,曾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年,刘明祥和他的羊群成为《桃花源记》第一批群众演员。白天下地种田,晚上上台演出,每晚有多元的出场费,刘明祥一笔一笔记了下来。翻翻演出账本,刘明祥参与演出至今的总收入已超过10万元,他的儿子也加入了群众演员队伍。“年底我们家就脱了贫,现在不仅修了新房,还买了车。”刘明祥说。
《桃花源记》实景演出现场据了解,《桃花源记》实景演出共有演职人员约人,其中,96%是桃花源镇本地村民,许多桃花源人通过参与演出实现了长期稳定脱贫。
依托文化内涵延伸文旅产业链条
围绕“心灵的故乡”主题定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桃花源镇不断优化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把发展旅游企业、壮大旅游产业作为特色文旅小镇的强力支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出台政策文件,扶持旅游企业,丰富文创商品,完善配套设施,延伸了产业链条,壮大了产业实力。
通过深度挖掘以晋代“桃川万寿宫”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桃源木雕”为代表的非遗技艺、以“桃源擂茶”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周家岗遗址”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五溪蛮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巫舞”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第“三十五洞天、四十六福地”为代表的道教文化等文化资源内涵,桃花源镇在经典的桃花源田园山水游览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要,推出了隐士林道教养生园等休闲度假类、武陵渔户外运动基地等运动健康类、天工六艺坊等文娱体验类、桃源工艺术博物馆等文化研学类、《桃花源记》实景夜游类和桃花劫等一系列常态化的节庆演艺活动等产品,启动了桃花源文化研究中心、擂茶扶贫车间、桃花源非遗馆等文旅项目建设。特色鲜明、类型互补的业态赋予了桃花源泛年龄段的文化旅游核心吸引力,一日游、两日游等多类游线产品广受游客好评。
游客在桃花源景区秦谷寰楼感受婚礼习俗
据统计,桃花源镇现有登记注册的文化旅游相关企业多家,其中注册资本万元以上企业的家,万元以上的企业16家,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1亿元元以上的企业2家,形成了一系列知名企业,并以此为依托推动辖区文旅产业提质升级。
目前,桃花源镇已注册“桃花源”商标,“擂粒风行”“诗酒人生”“朝花夕拾”“天工造物”“汉舞霓裳”等商行,用擂茶、汉服、传统酿酒等五大系列文创品牌产品充分展现了“世外桃花源”的风情,也有效带动了当地的文旅消费市场。以集千年非遗、茶餐一体的“擂茶”为例,当地建设了桃花源擂茶体验馆,注册了“桃花源擂茶”商标,打造了擂茶系列产品,让擂茶进入了全镇所有酒店、民宿客房,实现了擂茶非遗文创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擂茶产业年产值突破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当前,常德市围绕“心中的桃花源就是此间桃花源”,全力建设“特色文旅小镇桃花源”,形成了“旅游+产业”的特色,近3年来累计为桃花源镇建设引资超10亿元。“镇”以“景”为中心,“景”以“镇”为依托,桃花源镇定位为桃花源旅游区的区域旅游服务基地、发展特色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加工的区域中心城镇,建立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通过旅游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旅游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旅游地产等相关产业,通过镇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桃花源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文旅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据桃花源镇副镇长严寒介绍,目前镇区直接或间接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人员近60%。在桃花源小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早已不是景区的“独角戏”,而是全镇居民的“大合唱”,依托文旅产业发展,桃花源镇的乡亲们真正过上了“桃花源”里的幸福生活。
文旅产业在桃花源镇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地立足文旅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推动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让贫困户%参与旅游扶贫、分享旅游红利,带动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人口旅游从业人员年均收入超过1万元。
除《桃花源记》实景演出外,桃花源镇汤家山村正在建设中的擂茶非遗文化体验园也在探索文旅扶贫的有效模式。据了解,擂茶非遗文化体验园既是集非遗展示、桃花源擂茶制作休验和擂茶产品展示、品鉴、销售于一体的擂茶文化集中展示区,也是当地助推脱贫攻坚的旅游扶贫车间。体验园以桃花源核心景区为依托,利用汤家山农宅试点改革成果,以流转的闲置宅基地为建设用地,以产业扶持资金为建设资金,吸纳了户贫困户入股,精心打造示范性扶贫产业项目。该项目采取订单合同形式,购买群众生产的擂茶原材料,制作擂茶产品,展示擂茶文化,丰富旅游商品,增加群众收入,所获利润将优先保证入股贫困户分红。擂茶非遗文化体验园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吸引游客20万人次。
游客在桃花源镇体验长桌宴随着文化旅游及其关联产业的迅速发展,桃花源镇已形成了以“景镇共兴”为支撑、“村镇共荣”为导向、“主客共享”为基础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未来,桃花源镇将继续着力推动文化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融合,大力扶持小镇文旅企业和产业发展壮大,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严寒说,“今年,我们将对标湖南省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的目标定位,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按照‘核心景区+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示范片’的建设思路,深入挖掘桃花源历史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环线,加大农旅、文旅融合力度,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实现‘旅游立区、产业兴区’的发展目标。”
(图片由桃花源镇提供)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