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没人不知道吧,诗画双绝的唐寅先生名气有多大,大到连宝姐姐的文盲哥哥薛蟠都知道他——虽然这傻哥哥把人家的名字说成了“庚黄”,欣赏的画也只不过是春宫而已。
不用说,渊博的曹雪芹先生,对六如居士的生平和作品必定了如指掌。
他当然会知道,桃花庵内外,一代名士的那些趣闻轶事——
苏州金阊门外,有地名叫作桃花坞。据说北宋时,章粢父子在此建有别墅,后来逐渐荒废。唐寅看中了这所房子,用自己的藏书做抵押,借钱买下,取名桃花庵。
桃花庵门前,有半亩牡丹花田,每逢鲜花盛开,唐寅便会邀请祝枝山和文征明前来,大家一同赏花,且饮酒且恸哭。至花落时节,则会让小童一一拾起凋落的花瓣,放在锦囊里仔细掩埋,并“作落花诗送之”。
这意境实在太美,曹雪芹先生忍不住把它化用在《红楼梦》里,让九天仙子林黛玉,掮着花锄,擎着绢袋,袅袅婷婷,悲悲切切,在满地落花中,吟唱她的《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桃花庵主其实也有《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七言古诗写于弘治十八年(年),距离庵主因科场舞弊案被革去功名已经六年了,诗人靠卖画度日,以花为朋、以酒为友,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淡泊”的生活态度。
而黛玉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则是对生命本身的追问,二者精神境界截然不同。
但是唐伯虎的诗,与林黛玉的诗,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特别擅长使用重复的字词。
《桃花庵歌》的第一句,十四个字,就有四个“桃花”,“里”和“庵”也是重复的,不重复的字,只有“坞”和“仙”两个。
这本是诗词大忌,高手的作品读来却浑然天成,丝毫不会令人生厌。
《红楼梦》第七十回,黛玉重建诗社时也写了一首《桃花行》,“碰巧”了,也是一首七言古诗,放在一起对比着读,“异曲同工”四个字,还用解释么?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有人说《桃花庵歌》是唐伯虎写得最“俗”的一首诗,也有人说《红楼梦》里的诗歌水平并不高。
“俗”,或者“水平不高”,真实的意思大约是“浅”,人人都能读懂,不够阳春白雪。
但我们仍然觉得,“葬花”的画面很美,写“落花诗”的唐伯虎是才子,吟“葬花词”的林黛玉是仙女。
本文为我来我看见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