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为何会在千百年间成为无法破解的谜团

陶渊明精心创作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究竟是真实存在的理想社会还是虚构的乌托邦?这美好秘境究竟是客观源发于某地还是在主观认为的每人心中?武陵渔人究竟是政治隐身烟雾弹和文学隐语变身术还是实指其地其人?陶渊明和刘子骥究竟是没去过桃花源还是在此幽居避世?这世外桃源原型地究竟是在文中公开透露出来了还是潜伏幽蔽在刘子骥采药的衡山?等等,这些扑朔迷离的问题在千百年间谁也不能正解回答,无数人寻根究底也找不到原始客观科学的求解之道,桃花源更是无人可知隐藏在何方,长年累月地就成了千古未解之谜。但近年来,笔者依陶刘二贤幽居在衡山的历史遗存的客观外证、又据文献《搜神后记》与文本《桃》文字记录的逻辑内证,揭开了这千古谜团。

魏晋南北朝长期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上层腐朽糜烂的统治阶级间为名利权谋,互相残杀争权夺利,引发民族大战乱、流民大起义,永嘉之乱后整个北方和长江一带在战乱的漩涡中建立了许多国家。北方汉人几乎被赶尽杀绝,衣冠南渡时大多逃到长江天险以南的荆南赣南闽南直至岭南(这事被作家在记中影射为“先世避秦时乱”)逃避战乱,这就是无限美好的荆南神界衡山桃花源形成的历史条件。时隔近百年,晋末又面临着改朝换代,军阀与皇权、军阀与军阀又为争权夺利进入恶性周期律再刀光剑影。桓楚政权被刘裕集团颠覆后,桓玄部下被大肆清除(这事被作家在诗中影射为“赢氏乱天纪”)。与桓玄生死相依的陶刘二贤(文中借代为武陵渔人和太守)面对刘裕连杀六帝的凶暴,只好遁逸到衡山桃花源幽居避世。这是《桃》文诞生并制造谜团的政治因素。

西晋末亡命天涯的北人和东晋末失魂落魄的陶刘二贤都逃到了桃花源。那时衡山远离皇权统治、长期无战乱、道教盛行、水路通达、地域广阔、人烟稀少,不管是农夫逃命还是高士避世都是独一无二的理想乐土。他俩在南阳岩洞里遁逸避祸,农闲时他们弹琴看书写诗、挖土种菜施肥,农忙时与桃源人共同劳动。因此桃花源的一切都是他俩亲身经历的事。陶就把他俩在衡山人间仙境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通过神仙文化的志怪故事,创作幻化成难以寻觅的美丽灵境,这个人间天堂般的秘境在黑暗笼罩社会里是不可示人的,真相就是把衡山龙隐港桃花源幽蔽起来了。《桃》文的真实题目是《衡山桃花源记并诗》。

《桃》记并诗是讲述已化名的陶刘二贤探访桃花源,又在此幽居避世的真相,都是用文学隐语和其他各种潜伏技巧幽藏起来了,致使读者无法知晓事实真相,无不以为是虚构的。之所以要把真实人物和秘境地名潜伏幽蔽起来,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生命威胁和蓄意创作隐晦难解的奇文所需。故读者只知桃花源是农夫避战乱的天堂,而不知是胸怀天下同情底层的高士们避世的仙境;只知是普通渔人误入桃花源感受到了桃源人的无限美好和淳朴,却不知是渔隐名士有意考察桃花源来幽居避世的;只知秦时乱和赢氏乱是指真秦朝和秦始皇,却不知是影射北方战乱和刘裕杀戮政敌而引起的暴政乱世的,等等。这就是后世读者在千百年间无法读懂并破解千古谜团的主要因素。

一、自始至终无人从《搜神后记》和《桃花源记并诗》的文献和文本的内在规律的互相证明中进行科学破解。读了千百年的桃花源,竟无一人从文献文本的内证中掌握规律,正确破解其谜团。如不知陶刘二贤受到了桓玄被诛的政治牵连,不知陶需创作奇文,就不知他俩在衡山桃花源隐居避世的真实故事是不能公开的事实。陶在创作千古奇文时事出有因不得不加以隐藏,不仅幽蔽了地名,还潜伏了人物,隐藏了故事真相。但要破解桃花源千古之谜还是有迹可循的,只有对《搜》卷一第五、六节和《桃》进行客观全面系统完整的综合研究,就会惊奇地发现:为何刘子骥出现在文中而唯独他采药的衡山石囷就是不写入记中?这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联系记中不为外道、无人问津,诗中旋复还幽蔽等等,就会豁然开朗,原来桃花源幽蔽在衡山。且诗中也用奇踪和神界借代道教中心来进一步印证南岳衡山,这奇异的仙踪神界唯有衡山才配称。

陶刘二贤幽居避世衡山桃花源南阳岩遗址

既然从文中找到了桃花源所在地,那么就来分析人物的真相。有人以“武陵人捕鱼为业”说是武陵郡的渔人,这是彻头彻尾地凭主观推测者才会作出如此荒诞不经的结论,不仅违背文意已幽蔽地名人物事件真相的最基本常识,连历史地理等常识都背叛了,无论哪里的真武陵人都不是文中那个好游山水富有美学修养、志存遁逸避世隐居的文学隐语假借的武陵人。这假武陵人正是刘子骥,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没有离开刘独立存在的武陵人,有何证据?一是武陵人的行止见识、言谈举止正是富有道家情怀审美痴迷的刘独有的。二是诗中说了贤者避其世,一个真正平庸的渔人绝不是贤者,贤者正是探访桃花源以避刘裕乱世而化名为太守和武陵人的陶刘二贤。三是高举寻吾契,只有刘子骥和桃源人是陶之契友,因他们在桃源共同生活,真武陵人绝不会是其契友。

《搜》中刘子骥到衡山采药发现石囷这段情节在《桃》中被幽蔽,透露他又为保护他立刻让他病终。这个一清二楚的衡山竟然会被后世读者研究者视而不见,无一例外地被毫无常识可言仅作为文学隐语的武陵人深深地蒙蔽了,而不知武陵人是从刘子骥分裂出来的化名。有研究者涉及到了,但不是说是从衡山听来的故事,就是说因牵连到刘衡山采药而不得不移之于武陵,反正他们心中只有孤证都不是仅作为隐语的借体武陵,而无真实存在的本体衡山。等等。

二、从古至今无人发现陶刘二贤在桃花源幽居避世的历史遗迹和桃花源的地理遗迹。形成这种原因主要是,都主观地违背客观实际地把“武陵人”这句渔隐艺术形象的廋词隐语实指了,还把太守这士大夫诗隐形象和秦这残暴形象等表象都坐实了。因错读谬解而把目光盯在没有桃花源的武陵,还有各地捕风捉影的假冒者,事实上陶刘二贤根本就没去过武陵和各地,当然就找不到文献记载和历史遗迹,且文献内证和遗址外证都证明陶刘二贤幽居在桃花源,故除衡山龙隐港有陶刘二贤幽居避世的山洞南阳岩和溪河龙隐港这些客观存在的历史遗迹外(在《搜》和《桃》中陶刘二贤幽居的历史遗迹都被潜伏了,这就是不为外道、无人问津、旋复还幽蔽的真相),武陵和各地绝对不存在桃花源。

把桃源主观错判在武陵或各地是荒谬绝伦荒诞不经的,因这些地方都不能形成桃花源的地理标志山有小口,于是就削足适履地用洞作口来欺骗,并把仿佛若有光的水光曲解说成洞光,世人竟然不知洞光是固定的无法仿佛,只有水光被太阳照耀反射到黑暗的口中若有若无才仿佛,脱离实际贻笑大方的解析到处都是,真是为证明一个谬论就产生了更多的谬论。由于桃花源与武陵和各地八竿子打不着,当然就无地理遗迹。把小口篡改为过洞,就永远是假的。陶刘二贤在衡山龙隐港幽居,桃花源的一切都是他们亲眼所见,故唯衡山才是桃花源。

桃花源局部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溪堤已毁

三、迄今为止无人弄清主角的真相和来龙去脉。弄不清主角,就不能解决主要矛盾和实际问题。现在教材错误地把武陵人说成主角,而把刘子骥作为配角,完全依据文章的表面描写亦步亦趋,没有抓住本质看到其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其实武陵人和刘子骥是一人双面,在一个渔人是诗词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国度里,竟然不知武陵渔人和渔隐名士刘子骥是个阴阳矛盾统一体,犯这低级错误,可见朝朝代代的误读和错解像瘟疫一样传播危害着每个读者。因把一个到桃花源秘境去避世隐居的高士分离成了普通渔人,且是挂名武陵的渔人,故读者层出不穷纷纷望文生义地解读桃花源,依表象解读故事内容、演绎故事情节,谁人还会想到文中被幽蔽的衡山?谁个还揭得开其中真相和谜团?这就是普遍不懂哲学而带来的错误,往往读不懂这篇哲学性很强的文章。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导致桃花源成了中国难以破解的千古未解之谜,才导致各地假冒者违背各种常识编造各种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主观推断来证明其是桃花源,才导致现在的读者难以接受谜团揭开后的真相。随着衡山桃花源历史和地理遗迹的发现,一扇尘封在云山雾罩中的历史之门终于被打开,一个秘不示人的衡山桃源秘境终于再次还原出现在历史的时空中,留给读者的是无限的感慨和深刻的思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5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