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桃花源记谈入世与出世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家 http://www.txbyjgh.com/m/

受朋友指引,重读靖节先生的《桃花源记》。

靖节先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生于东晋末年,曾为官多年,后辞职返田;生平著作多,《桃花源记》是广为人知的一篇。

武陵渔夫偶入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进得其内,“良田美池桑竹”、“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细细询之,原是“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内的人生活安乐单纯,自由平等,与外界世事隔绝;这个情境的描绘,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一)出世抑或避世

对于陶渊明究竟是出世,还是只是避世,后人诸多评价。

避,即逃避,基本定义为趋利避害;碰到困难就躲开,不做努力或只稍加努力,往往心思黯淡。

陶渊明为官多年,见识诸多黑暗,也抗争多年黑暗,在其诗《岁暮与张常侍》中他这样写道:“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抚己有深怀,履运增慨然。”若不是心灰意冷,怎么会有这么悲怆的感触,可见他确实付出诸多努力,不过无力抗争。

而在《归去来兮辞》中有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以当初的雄心壮志,能这样义无反顾而洒脱地离去官场,也反映出了陶渊明的绝望,与倾尽所有的努力;既如此,放下倒也愉快。

且以靖节先生所书可见,连放下,先生都业已放下。

所以,靖节先生之最终步入心属的桃花源,确是出世之举。

(二)阳明先生讲的世

明朝大儒王阳明说:心,即理也。他认为,每个人的心自成一体,并有自性。阳明先生指的心,是指挥我们视听言行的心;心是身的主宰,心之所发是意念,意念的意义在于知,知之所在就是物。

物,应该就是我们所讲的“世”。每一天我们睁开眼睛所看到的,通过知,进入我们的心,从而形成我们认知中世界的一部分,即我们意欲出入的“世”;那些没有看到的部分,对于我们的心是不存在的,或是用后世的定义为“纯粹客观存在”,与每个人的“世”无关。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所以阳明先生也讲: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三)心魔,与玩转阿修罗

阿修罗,六道之一,是欲界天的大力神或是半神半人的大力神。阿修罗易怒好斗,骁勇善战,曾多次与提婆神恶战;但阿修罗也奉佛法,是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之一。

人心自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念起妄想,心自圆。人道虽然与阿修罗各走一道,实际或多或少触及的,就是阿修罗道。

我们的社会由人与事汇总,为了将人事关系讲述清晰、处理妥当,我们对这些人事情感施予各种概念,这些概念旨在界定;界定是一种规范,它在任何情况下都意味了既定情景或称为前提;可是,当这些既定前提被摆在了人心面前,就会凸显各种差错。

举个网传例子。

“呆呆,我喜欢你”

“傻傻,我不喜欢你”

“呆呆,你不喜欢我什么,我改。”

“傻傻,你喜欢我什么,我改!”

一言不合,两厢郁闷。

在人与事关系中,既定的前提往往带有立场,这个立场限定了客观与主管的情境,可是,这种情境与接收方的预设情境很多时候不吻合,就会产生不满。

人生的情况大多如此,职场、婚姻、感情,与生老病死。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王阳明。不满,即成心魔。心魔起,战。

男阿修罗于各道中,常常兴风作浪,好勇斗狠,于诸天中,不时攻打天王,以谋夺位;女阿修罗貌美,时常迷惑众生,使难修行。持有心魔的人类,是各自的阿修罗,在人前人后铺设多个修罗战场,与他人战,与自身战;与社会战,与自然战。

(四)眼见,与眼所不见

心魔,来自立场。立场,来自眼见。

眼见为自身的世界;战的目的,是为自身的这个世界谋利益。

阳明先生谈到眼见之“世”,从人生修养角度,实则是提醒:眼所不见。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王阳明。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

阳明先生说,你要去学习,并付诸实践,两者互相促进不可分。学习,是暂时撇开自身执念的立场,去看看别人的那个世界。山中有花,未前去时,不知道有那样的美,跨出自己的边境,走在别处的山间,让此花映入眼帘,别处的美,就绽放在了自己的心头。

知行合一。知,是认识到别处山头亦有花;行,是走至这处山头,欣赏花的美,并将美囊括。学习,是拓宽自己的“世”;拓宽,即包容,如果能够多方面地理解包容到别人的立场,逐渐缩减心魔的存在,从而在人事相处中能够游刃有余,那么,不战即胜,或和。

(五)入世与出世

入世,寻求自身;出世,自身虚无。不是要离开别人,是要离开眼见中的自己。

阳明先生叫我们去学习,是要我们离开自己眼见,去探寻那个眼不见。

在未知的空间中学习自我,不断地扩大自身设置的那个边界,久之,原先固执的那个自己,消失了。

眼帘即心帘,即意识帘。眼一睁,为入世,眼一闭,即出世;心门开合间,阴阳一轮回。老子说:负阴而抱阳,以为和。

收纳眼不见,放下眼见,是出世的过程。

靖节先生入世为官,诸多争纷,不果;转而别处寻求生命之美,归隐田间,将身心托付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怀放在天地间,所有眼不见皆为眼见,所有眼见悉数放下,就此出世去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4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