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未解之谜,神秘渔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留下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陶渊明在作品之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祥和、富足宁静,没有战乱,没有压迫的理想的世界。

渔人是文中的关键人物,是桃源的发现者,也是整个事件的推动者。深挖渔人这个身份,我们就会发现渔人,并不单单像字面上那样简单,指捕鱼的人。

渔人谐音“愚人”,有人会觉得作者此意是是讽刺渔人的不守信用,阴险狡诈,背信弃义。这样理解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难免又有夸大、歪曲陶渊明创作的的嫌疑。

“愚人”固然有愚蠢的人的意思,但是仔细琢磨“愚”其实还有“我”的意思。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之中,就有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等语句。此外,渔还可以谐音为“余”,余在文言文之中也可以理解为我。所以说渔人这个人物,不仅有讽刺之意,其实更多的表现的是作者个人经历,寄托着对自己的人生经历的一种复杂的思索。渔人与陶渊明自身也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首先,渔人受到优美景色的吸引,一步一步探访追寻,发现了美丽、祥和、宁静、富足的桃源。而陶渊明之前的居住地正是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可见他家周围的环境与恍若仙境的“桃花源是极其相似的。而他“狗吠”“鸡鸣”的生活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源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陶渊明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官员,陶渊明在当时可以称之为官宦之后,名门望族,在当地也很受推崇与尊敬。亲朋好友也时不时的摆酒招待陶渊明。而他也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由此可见,这种淳朴善良的民风,以及来去自由的恣意直接映射在《桃花源记》的“渔人”身上:桃源人“见渔人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热情好客与陶渊明亲友无别,而“渔人”“停数日,辞去”,可谓想去就去,也是与前者一脉相承。

陶渊明多次外出做官,辗转各处,到过江陵、京口、彭泽等地方。再加上当时时局动荡,战乱频繁。人民生活胆战心惊、如履薄冰。所以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一旦陶渊明外出归家,左邻右舍便会纷纷向他打听消息。这也与《桃花源记》之中,“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场景极其相似。

综上所述,渔人其实正是作者的化身。“桃源”正是陶渊明自己内心所要寻找、所要追求的生活境界。而他的离开与追寻,也映射了陶渊明一生多次出仕为官的辛酸经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