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小木客每一个能回到桃花源的孩子,

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 http://m.39.net/pf/a_4591206.html

No.1“性本善”与“性本恶”

我们都认为,孩子的世界就是纯洁无瑕的,就连《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也是“人之初,性本善”。

但是,我却听到一个四岁的小孩,说了一句很可怕的话:“打死你!”

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大事,无非就是两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为了一个玩具争吵,然后发展成动手打架,其中一个小男孩一边打,一边大骂:“打死你!打死你!”所幸家长们就在旁边,及时将打成一团的两个男孩分开并各自带走了。

这件事带给我很大的震动: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吗?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心中却会怀有如此恶念呢?

当然,也许这个孩子只是有口无心,他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也许他只是跟着别的大孩子或其他大人学会了这句话。但不管怎样,在原本应当天真无邪、纯白无瑕的孩子身上,却隐隐出现一丝戾气。难道,孟子的“性善说”,真的应该让位给荀子的“性恶说”吗?

关于“性善说”与“性恶说”之辩,个人认为,已故的北大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的看法最为精当:

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理智四端。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

张教授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孟子的“性善”,与荀子的“性恶”,说的并不是同一个“性”。

孟子所说的性善,强调的是“先天之性”,也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禀赋。而荀子所说的性恶,讲的却是“后天之性”,是对滚滚红尘中一切人性的概括。

换句话说,荀子看到了现实世界中的恶,因此他认为人性是邪恶的。而孟子则看到了人心所残存的那一丝善念,从而坚信,人的天性应当是至善的。

虽然孟子和荀子所学的都是儒家学说,但由于他们在人性善恶这一点有根本性的分歧,因此反映到他们各自的学术思想中,也就有了巨大的不同。

荀子看到的是人性之恶,所以他强调礼法,希望构建一个以“礼法”作为核心的等级制度社会,对人的行为进行强制的约束和规范;而孟子看到的是人性之善,所以他强调道德,希望能通过在全社会普及高尚的道德规范,让社会秩序更加和谐。

当然,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并不关心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我们只想知道,为什么有的孩子身上会带有一丝与年龄不相称的恶念,而家长又该怎样净化这丝恶念,让孩子恢复到原本的无暇。

其实,每一个稚嫩的孩子,都应该是一位小小的天使,他们带着美好的希冀,来到这个世间,并用自己纯净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这个热闹的世界。然而,随着孩子慢慢成长,他们原本无暇的心灵,渐渐蒙上一层厚重的尘埃——这大概就是伴随着成长的阵痛吧。

而家长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就是清扫堆积在孩子心底的尘埃的过程,就是引导孩子回归生命本真的过程。

No.2回到离开已久的桃花源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传世名篇《桃花源记》里,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世外桃源。自魏晋以来,桃花源就成为中国人心中的一片精神圣地、一块灵魂净土。

北宋词人黄庭坚曾写过一阙《水调歌头》: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欹玉枕。

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其中就表达了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事实上,不仅是黄庭坚,几乎每一个因俗世烦扰,而对红尘深感厌倦的中国文人,都希望能从传说中的桃花源里找到心灵的依托。

桃花源就如同一个尘世之外的避难所,向那些郁郁不得志的中国文人们敞开怀抱,为他们提供一个赖以寄身的乌托邦,让他们在这里找到久违的宁静和慰藉。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有没有原型?如果有原型的话,那它究竟隐藏在这个世间的什么地方?这些东西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我相信,那个真正的桃花源,也许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精神圣地。

为了帮助孩子们回到那个失落的圣地,有一位叫熊亮的爸爸,为他的女儿,以及所有原本天真可爱的小朋友,画了一套精致的绘本,这套奇妙的绘本就叫做《游侠小木客》。

熊亮是何许人也?他不仅是中国原创绘本的领跑者,更是推动中国原创绘本发展的先锋和导师,他的许多作品,例如《京剧猫》《小年兽》《南瓜和尚南瓜庙》等优秀绘本,在海外斩获了无数奖项。

这套全新的《游侠小木客》绘本中,熊亮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国学功底,他以《桃花源记》为蓝本,辅之以《太平广记》《楚辞》《山海经》等传统文化经典,精心打造出这样一部儿童绘本。

在这套绘本里,没有大段大段的说教,孩子们可以在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中尽情探索,这种高度的自由感,可以让孩子与这个奇妙的绘本世界建立起极为牢固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属于古老东方的文化与传说,就被这些好奇的孩子慢慢地接受和理解——这才是绘本的正确打开方式!

No.3让孩子学会善良与勇气

细细翻遍《游侠小木客》这套书,我发现,在书中那位可爱的主人公,小女孩小羽的身上,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善良。无论是从她与守护桃花源的神兽耄兽相处的过程中,还是从她尽心尽力帮助小木客寻找失踪的妹妹的行为中,都体现着这个小姑娘的纯洁善良。

正是因为小羽的善良,所以她才能得到神兽耄兽的认可,并克服种种难关,进入到神秘的桃花源中;才能得到小木客和他的族人们的喜爱和信赖;才能被桃花源的老村长赠予木客村永久村民的身份。

由此可见,善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珍贵又多么难得的一种品质啊。

那善良究竟是什么呢?

古人云:“力到处常行好事,礼亏处常存好心。”这就是善良的本意。

人生之初,就如同一张白纸,需要父母小心地呵护和培养。而善良也并非孩子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每个孩子生下来之后,受到来自父母、兄妹、亲戚、邻居等所有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后,最终形成的一种反应模式。

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可以分为五大类:

一是“我也好、你也好”的心智模式,也就是善良的心智模式,这是一种主动互利的模式,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产生非常积极的正向效应。

二是“你好、我也好”的心智模式,也就是带有戒备的善良,是一种被动互利的模式,适用于对陌生人的善良,毕竟社会是复杂的,人心难测,所以善良也需要自我保护。

三是“你好,我不好”的心智模式,这就是带有恶意的心智模式,嫉妒之心便是由此而来。

四是“你不好,我不好”的心智模式,这是一种带有破坏意味的心智模式,不惜与周围的美好同归于尽,也不愿融入美好当中,愤怒之火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五是“你不好,我好”的心智模式,在人际交往中,这种心智模式会造成竞争和对立,也是一种不利的模式。

显然,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善良的人,就要为他提供一个充满善良的生活环境,而父母就是最重要的先天环境。所以,如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能经常用“我也好,你也好”的心智模式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在这种温暖的氛围下成长,善良的天性就会在他的身上萌芽、长大、开花、结果。

在“上知”与“下愚”之间,大部分人还是要受到客观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因此,究竟是向善还是从恶,最终还是要看父母能给予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就非常强调亲子关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他认为:只要父母和谐的养育是富有同情心、充满爱的,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出现的所有心理冲突和叛逆,都能够顺利地得到解决。

一个在充满爱与善良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觉得,世界是美好的,也是令人安心的,因此他能够自信地探索外部的世界。而一个在缺乏爱与善良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缺乏这种安全感,他们很难相信周围的人和世界,因此,在人际交往和对外界环境的探索中,这些孩子会选择退缩,以此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

就像埃里克森所说的那样: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能够给孩子提供稳定、规律、有温度的照料,以及高质量的陪伴,接纳孩子探索世界的每一次尝试,参与孩子成长阶段的每一次蜕变,少一点可有可无的焦虑,多一点踏踏实实的耐心,让孩子的内心丰盈、精神富足,那善良这件事,自然会水到渠成。

当然,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有火热的一面,必然也会有冰冷的一面。假如孩子们以最大的善意去拥抱世界,而世界却还之以冷漠的时候,我们又该怎样帮助孩子呢?

亚马逊公司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曾经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做过一段非常棒的演讲,他说: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选择比天赋更重要,是选择塑造了我们的人生。

这就告诉我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很重要,但做一个懂得对什么样的人以善良相待、对什么样的人敬而远之的选择,却是更重要的。

我希望,父母能这样告诉自己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得上你的善良,也不是所有事都值得被原谅,一个成熟的人,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喧嚣纷扰的世界里,面对每一件事,都能做出不愧于心、不困于情的选择。

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善良从来都不是一种弱势,它珍贵而精致,而孩子的善良更是如此。因此,《游侠小木客》这本书正是要告诉我们:

每一份珍贵的善良,都需要我们用自己无畏的勇气去捍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8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