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是形容美好的隐居地的一个词语,晋朝的陶渊明写了一个似乎“真实”存在的桃花源,让许多人很是向往。上学时大家都要学习陶渊明的这篇文章,那时老师对桃花源的解释是,这是向往世外桃源的陶渊明编造出来的谎言,这篇文章只是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但是当我了解了武陵蛮这个群体,并且到重庆酉阳的桃花源看过之后,我发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
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了什么
我们先来温习一下,陶渊明是怎么写桃花源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的原型是整个武陵山脉
那么重庆酉阳桃花源有多少是符合的呢?这个桃花源景区,有一个山洞,确实符合陶渊明写的,穿过洞之后,就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里面风景优美,桃树成林,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有网友说这是旅游打造的,但是山洞是天然的,这个不可能打造。至于桃花源里说的里面的古装衣着,当然是看不见了。在湖南的常德市,也有一个桃花源景区,重庆酉阳的桃花源并没有得到唯一的认证。再说按照陶渊明的写法,这个渔夫进入桃花源,又出来,再带太守去就找不到人了,后人那么容易就确定位置了?
上文提到的重庆和常德,都是陶渊明去过的地方,我认为不能把桃花源范围缩小到一个景区里,但是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大致范围。“武陵人捕鱼为业”这一句,其实就可以把范围框定在武陵郡,武陵郡的范围就是今天的武陵山脉的范围。武陵山或武陵山区,盘踞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交界地带,属云贵高原云雾山的东延部分。不管是重庆酉阳还是湖南常德,都在武陵山区。
陶渊明见到武陵蛮有此想象
武陵山区居住着一支人,被称为武陵蛮。他们是苗族、土家族等族的祖先。如今的重庆酉阳,就是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湖南也有许多苗族和土家族。
武陵蛮的身世,据《后汉书·南蛮传》的盘瓠传说,是神犬盘瓠和帝喾女儿三公主的后人。如今的苗族人的一部分,也尊盘瓠和三公主为祖先。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再往前追溯到黄帝时代,武陵蛮的祖先是九黎人。这么一看,他们好像是跟中原差距巨大的人,不可能是陶渊明笔下的秦人后人,也不会穿着跟外面人差不多的人。
但实际上,咱们可以慢慢分析,桃花源的人说他们是避难而来,而后世的晋朝,也有北方士族衣冠南渡的情况。衣冠南渡时,南方并不是没有人而是人口较少,士族到达之后,南方人口大增,经济和文化都繁荣起来。桃花源的人进入深山时,他们可能是从北方避难而来,本来就是华夏人。他们进入了一个封闭的地带,没有跟周围的武陵蛮交流,所以他们穿得更像中原人而不是武陵蛮。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秦朝时武陵蛮跟其他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毕竟武陵蛮的祖先也是黄帝的外孙,畲族和苗族就有传说,畲族和苗族女子古代的打扮是三公主的打扮。而且九黎的蚩尤是姜姓,是炎帝后人,本身跟中原区别也不大。我们可以从文物比较南方楚国的服饰和北方的服饰,其实它们之间大同小异。如果从秦朝到晋朝数千年间相对封闭,那就会与秦朝中原人服饰差不多,跟晋朝人服饰也差不多。清朝的百苗图中描绘的苗族常服,其实与汉服也比较像。
清朝苗族那么武陵蛮的日常生活如《桃花源记》描写得那么美好吗?这样的尧天舜日,其实一直都有残留。不要说晋朝,即使是到了现代,独龙族几十年前也是氏族公社。武陵蛮的后裔苗族,还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
苗族有一个议榔制,这是进行社会管理的方法。议榔(苗语)就是议订公约之意,湘西称“合款“,黔东南称“议榔”,广西融水称“埋岩会议”,云南金平称“里社会议”。议榔规模大小不一,有的是一个自然寨,也有几个或几十个自然寨,他们可以维护秩序。所以说类似上古的悠然的生活,武陵人是可以过的。所以说陶渊明也不完全是虚构,他是看到了武陵蛮生活的状态写下的这篇《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写得更倾向于古人说的自自然然的状态,比真实的尧舜时代还要夸张。没有看到社会秩序的管理者。这样的状态其实在尧舜时代也是不存在的,尧帝的能力就是协和万邦,如果万邦不用谁来凝聚,尧帝就不会被歌颂了。《桃花源记》的村民生活状态陶渊明应该是大致参考武陵蛮,然后再加上了他个人的希望写出来的。
#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