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所折射的陶渊明社会思想的虚无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最好 http://www.zbxusheng.com/

“《桃花源记》乃渊明作品中影响极大之一篇,历来说者甚多。”“文人竞相推毂,桃源故事遂日益深入人心。”(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页)在当代,《桃花源记》也因被选入中学教材而得到最广的普及。

蔡皋绘桃花源的故事

陶渊明的诗文以思想性著称,然而对于陶渊明的思想,应该分为两个层面来看待,一个层面是针对个人问题的,着实不乏深刻性,另一个层面是针对社会问题的,则显露出严重的薄弱性。《桃花源记》讲的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对于理想社会的一种描述。有人称《桃花源记》为空想。对于“桃花源”的空想性质,其实应当辩证地看待。早有历史学家做过相关的探讨,如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载于《清华学报》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也就是说,“桃花源”是有着现实参照的。实际上,不谈历史的考证,仅从文章本身的描述来看,虽说一派怡然自乐是充分理想化的,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并没有超越现实。在真实的世界中,未尝就不可能有这样高度和谐的存在。桃花源的真正特质不在其空想性,而在其封闭性、狭隘性和不可持续性。

桃花源是一个捕鱼人因为“忘路之远近”而偶然发现的,此后再刻意地去寻找就“不复得路”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桃花源中人数百年间与外界是没有任何交流的,具有完全的封闭性。那么桃花源的规模有多大呢?文中对此没有具体的描写,但显然可见是一个小村落的规模。应该说,就小村落这个规模的社会来讲,出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景象并非不可能,在世界历史上类似的状况多次出现过。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一度产生影响的日本的新村运动,周作人在亲身考察之后大为赞叹,曾向国人热情地介绍,但新村的影响可谓昙花一现。

实际上,桃花源可质疑的关键就在于其无法突破时空的局限。在狭小的空间和短暂的时间,这样的乐土并非不可能存在,但是延伸到广阔的空间和久远的时间,就大成问题了。局限于狭小的村落空间,完全缺乏与外界的物质与文化交流,桃花源中人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注定是极为匮乏的,不可能成为丰裕的乐园。可以设想,邑人自秦时来此避难,经过了数百年,人口规模仍是一个小村落。在古代历史上,人口长期增加缓慢,甚至整体而言,千百年间人口是基本没有增长的,这并不是因为节制生育,而是因为严重的战乱、饥荒和瘟疫。作为避世的乐土,桃花源应该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但为什么经过了十几代、二十几代的繁衍生息,人口并没有显著的增加呢?可以想象,倘若人口增加,就会突破这种封闭性与狭隘性,遗世独立的桃花源也就不复存在了。

众人肯定桃花源的一点是其没有剥削性,《桃花源诗》中有这样一句:“秋熟靡王税。”也就是没有缴税的问题。然而,起码的政治和经济的知识告诉我们,税收对于国家、社会的运行与发展是必要的,剥削与收税在根本上也不是一回事。若真的没有税收,那得到的决不是什么理想的社会,而恰恰会走向反面。说到底,人间乐土绝不是隔世自闭或退守古法就可以得到的。因此说,《桃花源记》在思想上其实是没有任何建设性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逃避问题。实际上,陶渊明自身的经历就是对《桃花源记》之理想的有力否定,陶渊明“归园田居”,长期过的是饥冻交迫的生活,而造成如此不堪境地的原因,并非税负过重,而是根本在于生产力的低下。依照桃花源那样小规模人口孤绝地生存,现实中可能不待不知魏晋,就早已经陷入绝境了。

然而,就是《桃花源记》这样一种毫无可取的思想,在中国历代却备受推崇,那么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低水平发展甚至停滞,也就不为无因了。当然,社会现实与思想意识是相互影响的,所以直到近世西学东渐,中国才艰难地逐步终结了蹒跚徘徊的古代历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