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桃花 >> 桃花价值 >> 细思极恐的桃花源记

细思极恐的桃花源记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是我们初中课本中要求必须背诵全文的一课,讲述的是作者陶渊明晚年时身处乱世而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但是真的就只有这么简单么?其实这里面还隐藏着诡异的一面,写的其实很有可能就是真实误入古墓或者说是死人国的文章。

细思极恐处,听我详细解析: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很多产业都是“世袭制”的世代相传,所以这位渔夫的父辈祖辈也极有可能也是捕鱼为业,那这位渔夫应该从小就跟随父亲捕鱼,对当地的水域水系非常熟悉,迷路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但是他却迷路了。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根据民间说法,桃树是可以辟邪的,比如桃木剑,有镇宅、纳福、辟邪、招财等作用。

桃树自古也有深层的意义,在奇书《山海经》里写道“夸父死后化为邓林”,邓林也就是桃林。大家都知道,陶渊明独爱菊花,而这里又机缘巧合写的是桃花,这个古代的大文人不可能不知道,桃花四月初飘落,不正是清明节前后么?

我们甚至还能再大胆一点推测,这片桃林很有可能就是阴阳两界的屏障,落英缤纷的就是满天纷飞的纸钱。

(3)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别忘了前面还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这是一座大山,最起码能在远处就能阻挠住渔夫视线的高山。

高山有口,就假如他进去了,走了十几步就豁然开朗了,那这座山一定是外小里大,可是十几步就能看到外面的屋舍俨然,到底是什么山才能这么薄,以至于走了十几步就能看到外面的东西?要知道,山洞里面漆黑一片,按照正常逻辑,正常竖横比的高山,怎么可能山就这么宽一点?

渔夫进入了山洞里,一开始很窄后面却变得很宽敞,在魏晋时期,人们为了防止有人盗墓,墓道大多数都是设计成前窄后宽,而且古人为了吉利,不会把村舍修建成这种样子,所以渔夫通过的极有可能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墓道,或者也有可能是进入了一座古墓。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里的屋子整齐有序,大家需要知道的是,在古代规划的整整齐齐的只有大都市才会有,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小村落,古代村落基本都是错综杂居的。但是古人对坟墓又非常重视,坟墓的修建往往要比活人居住的更加严谨,所以渔夫前往的桃花源,难道不像是坟墓中的另外一个世界么?

另外还有,竹桑茂盛的季节是四月末到七月中旬,而桃花却是三月到四月初,三种不同季节的植物同时出现在这里,这本身就是一个时间的谬论。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阡”这个字是“田间小路”的意思,但还有另外一种含义“通往坟墓的道路”。

“陌”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指用于旧时祭奠所烧的纸钱,约相当于"叠"。

(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的人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朝时期的战乱,逃到这里,一直没有出去过,不知道朝代的更替。

从秦朝到东晋,已经经过了多年了,而桃花源里的人的穿着打扮却和外面的人一样,那么他们穿的衣服是哪里来的,是外面的人给他们烧的么?

我们再深入想一下,他们是为了避免战乱才躲起来不愿与外人接触的,第一眼看到外人,他们大惊这很符合逻辑,可是问了几个问题后就和渔夫十分熟稔,什么都愿意与他说,这是否有点不合逻辑了?

可能有人会说桃源人很淳朴,确实可以这么解释。可生活在乱世之中的他们,最起码的警惕心肯定会有的,渔夫说什么,他们不可能全信,在他们脑海中,依旧停留在秦末战乱时代,试想,处于战乱时代人们是什么心里?警惕!

另外,他们多年不曾与外人交流,为了繁衍,就不得不近亲结婚,近亲结婚的后果大家都知道。所以桃花源的村民们,会不会就根本不是正常人呢?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外面战乱不断,生活条件极其困难,而这里却家家安居乐业有酒有肉,结合之前的解析,这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现在有些人家里做白事、摆祭品。那么会不会渔夫在桃花源这几天就是在不停地吃祭品呢?

(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后来有很多人说是这个渔夫贪图赏赐,所以告知太守。但是那个时候如果朝廷发现了一个小村子,顶多也就是交点赋税,渔夫能获得多大点利益?

个人觉得,更有可能的是,当时渔夫已经意识到这个地方的诡异,所以才慌慌忙忙的去告知了太守。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渔夫可以从桃花源里出来,那么桃花源里的人,他们为什么就不出来呢?

在东晋有一位风水家,叫郭璞。郭璞在自己所著的《葬经》里面提到“门前有桃树为大凶”。同时期的大文学家陶潜,会不知道这一点么?在这五百多年里,桃花源里的人,就没有一个想出来的么?

(9)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刘子骥,姓刘,名驎之,字子骥,晋太元年间之晋代南阳郡安众县人(今河南省邓州市东北一带)。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志趣相投,经常结伴游山玩水。

陶渊明的这个远房亲戚,听闻了此事,便去寻找,但是没有找到。回来之后就生病去世了。

读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最后这一句有些多余?陶渊明完全可以交待到太守,或者那位渔夫死了,然后无人问津,为何还要交代一下刘子骥?那为何刘子骥死后就无人问津的?

要知道天下之大,不缺乏猎奇的人们。或许这里才是这篇文章最高明的地方,最有可能的就是刘子骥不是病死的,而是去到了桃花源,并且看到了什么诡异的东西然后死去,才导致后人无人敢去寻找桃花源!

纵观全文,竟然有这么多细思极恐的细节,都是巧合么?

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看法,那么《桃花源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9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