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北京中科白殿疯在哪里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一。以桃花形容女性

《诗经·周南·桃夭》中描绘女子出嫁的诗句,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最早将桃花与女性联系在一起的文学作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在众多花卉之中,《诗经》为何以独以桃花来祝福新娘呢?

桃花是最能代表生命和活力的,这与女性的青春吻合。而且桃花粉嫩的花色和靓丽的资容与青春美丽的女子在视觉感上有相当的冲击力。《诗经》时代是希求生欲的社会意识盛行时代,“桃花花落后结子满枝”,正迎合了人们对新娘“早生贵子”的希冀。

《诗经》之后,中国文化传统对桃花与女性之间的关系普通认同,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所指代的女性身份也逐渐泛化。

东晋王献之的《桃叶》,他作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道无所苦,若我自迎接”赠予爱妾。

自南朝起,文人对与女性有关的某些物象也渐以桃花命名。

梁朝简文帝的《初桃》中对桃花的“悬疑红粉妆”的描写,开启了以桃花比喻女性妆容的先河,至隋朝时,已出现以“桃花面”,“桃花妆”命名的妆容。

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中的一句“人面桃花”,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之经典语境。

诗上半部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无论是诗人所爱慕的红颜女子,还是优美的桃花,均给人生以莫大的欣喜。诗的后面两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其情感基调便急转直下,反衬出人生中的无限遗憾。人面桃花一词遂用来形容世事无常,刻骨铭心之事。

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词语——桃花运

二。“桃花源”——美好乌托邦的代名词

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桃花源”一词从此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对和平的向往。

也是因此,古人们喜爱用“桃花”作为地理上的命名,如“桃花坞”、“桃花庵”等等。唐伯虎更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描写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唐伯虎以桃花仙人自喻,用“老死花间酒”的生活方式去对比“鞠躬车马前”,暗含着对平凡真实的生活的歌咏。

此后,历代文人和艺术家对“桃花源”开始进行臆想,或追加相关神话,或附会有关古迹,或创作大量的咏叹诗文,或者付诸于画笔。

一般认为,“桃花源”位于湖南常德的桃源县。这里自晋代起便是文人墨客追寻桃花源的地方,宋代时干脆更名为“桃源县”,如今更是成为常德的一张重要名片。湖北十源、安徽黟县、重庆酉阳也都有以“桃花源”为名的景点。

三。“桃花流水”——春天到来的象征

从先秦的典籍文献开始,就以桃树开花和流水渐多作为春天到来的表征。

《吕氏春秋·仲春记》:“仲春之始,始雨水,桃李华,仓庚鸣。”《礼记·月令》:“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仲春之月(约为公历三月),雨水渐多,农人们对春季的到来翘首以盼。桃花盛开于百花未放得清明前后,这很容易成为一种农耕信号,即汉代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所说的“三月三日桃花盛,农人侯时而种也。”

天赐甘霖,灼灼桃花的同时出现,使古人认识到,雨水和桃花的出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便是“桃花流水”一词最初的意义。

到了南北朝时,桃花流水开始由一种自然现象逐渐转变为一种文学意象。

清明前后,流水潺潺,桃花灼灼,文人墨客将这两种景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北周王褒《燕歌行》:“初春丽景莺欲娇,桃花流水没河桥”。宋代欧阳修《送宋次道学士赴太平州》:“古堤老柳藏春烟,桃花水下清明前。”

“桃花流水”作为中国历代文人描绘春色的常用文学意象,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春景辞藻。

文人们还常常用“桃花流水”来描绘想象中的福乐无边的仙境。最著名的当数李白的《山中问答》的诗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唐代张志和《渔歌子》中的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境界。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道,被历代文人视作超脱境界的象征。

桃花开时极为明艳,然而花期短暂之后便匆匆凋谢?因此,桃花的凋零常常与红颜暗老、年华的易逝,爱情的失落相联系,用以表达对生生命流转的哀伤和感叹。桃花流水早已由春日象征这一原始意义发展为人类千百年来所共有的情感蕴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