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精细讲解

陶渊明《桃花源记》入选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本文分为两个部分对《桃花源记》进行精讲:一是课文内容字句精讲;二是课文重点难点等知识点解析。

一、课文内容字句精讲

每段文字三个部分:一是原文,二是译文,三是释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晋:晋朝(—),三国时司马炎所建。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第二个年号(76—96)。武陵: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中,中间,这里泛指一个时期。捕鱼:作状语,以捕鱼。为:动词,做,作为。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有一天他划船)沿着溪流前行,忘记了路程远近。缘:介词,顺着,沿着。行:动词,上行,前行,这里指划船前行。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捕鱼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河两旁的几百步内,中间没有(一棵)其他的树,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逢:动词,遇到。夹岸,在河的两旁。数:几。杂:其他。芳:草。落英:落下的花;也可解为初开的花。两种说法都可以。英:花,这里指桃花。缤纷:形容词,繁多。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捕鱼人认为这地方很奇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尽这一片桃林。渔人:捕鱼的人;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异;之,代词,指代这个地方。复:副词,又,再。前:方位词作状语,向前。行:动词,行船,划行。欲:动词,想,想要;穷:形容词用如动词,穷尽,走尽;其:代词,这,这一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捕鱼人)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亮光。尽水源:尽于水源,省略句,省略介词“于”,也是状语后置句,“于水源”是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把后置的状语提前,可以译为“在水发源的地方结束”;水源,溪水发源的地方;尽,动词,完尽,结束,没有;便:就;得:动词,得到,看到;仿佛:隐隐约约;若:动词,好像。

便舍船,从口入。(捕鱼人)就离开船,从小洞口进去。舍:舍弃,这里指离开。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很狭窄,仅仅通过一个人。极:很;才:仅仅,只。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复:又;豁然: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成语“豁然开朗”出自本篇,现在也用来形容忽然明白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俨然:整齐的样子;之:代词,这;属:名词,类,一类,一类东西。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阡陌,名词,田间小路,南北小路为“阡”,东西小路为“陌”;交通:动词,交错通达;鸡犬:鸡鸣狗叫的声音,《老子》中有“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之句。成语“鸡犬相闻”“鸡犬之声相闻”形容人烟稠密,村庄都互相挨得很近。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都像外边的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黄发:长寿老人的特征,这里指代老人;垂髫,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代小孩。注意:以“黄发”代老人,以“垂髫”代小孩,是采用借代手法,以人的特征代人。并,副词,全,都。怡然,形容词,安适愉快的样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就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见渔人”是省略句,省略主语“桃花源人”,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乃,副词,于是,就。“所从来”是“问”的宾语,这是“所”字结构,“所”放在动词“从来”之前,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所从来”即“从来”之“所”,直译为“跟从着来的地方”,意译为“从哪里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桃花源中人)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具答之”是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具,同“俱”,副词,全,都,详细。之,代词,代桃花源人。“便要还家”是省略句,省略主语“桃花源人”,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要,同“邀”,邀请。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咸,副词,都,如“咸与维新”,意思是都参与革新。问讯,打听消息。讯,消息。注意:“问讯”古今异义,今指询问,如问讯处;讯问,审问,如接受警方问讯;问候,如互致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自己说祖先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了,于是就同外面的人隔绝了。云,动词,说,如子曰诗云。先世,祖先,先辈。率,动词,率领,带领。妻子,妻子儿女。注意:“妻子”古今异义,今指男子的配偶。邑人,乡邻,同乡的人。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注意:“绝境”古今异义,今指没有出路的境地。焉,兼词,兼有“于是”两词的意思,“于是”或“于此”“于之”,意思是“在这里”或“从这里”等,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这里的“不复出焉”,意思是“不再从这里出去”,“焉”译为“从这里”,同时要放到动词的前面作状语。遂,副词,就。间隔,动词,隔开,隔绝。注意:“间隔”古今异同,今也可作动词,指隔绝,如彼此音讯间隔;还可以作名词,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如菜苗的间隔很匀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问今是何世”是省略句,省略主语“桃花源人”和宾语“渔人”,翻译的时候要补出来。是,判断词,表示判断,与现代的“是”用法一样,如《木兰诗》中的“不知木兰是女郎”;《孔雀东南飞》中的“汝是大家子”。乃,副词,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注意:“无论”古今异义,今是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如无论任务多么艰巨,也要把它完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渔人一一给(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了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感叹惋惜。“为具言所闻”是省略句,介词“为”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之”代指“桃花源人”。具言,详细地说。所闻,所字结构,指听说的事情。“皆叹惋”也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桃花源人”。叹惋,感叹惋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延,动词,邀请。“停数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渔人”。辞,告别,告辞。去,离开。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语云”是省略句,“语”的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渔人。语,读作yù,动词,告诉。云,动词,说。足,值得,如不足挂齿,微不足道,不足为凭。为,介词,读作wèi,向。道,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作为成语,意思是不要把有关的事情告诉其他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既出”是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既,副词,已经,……后。扶,动词,顺着。向,形容词,原来的,先前的。志,动词,记,这里指做记号。之,代词,代指经过的地方,做动词“志”的宾语。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及郡下”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渔人”。及,动词,到。郡下,郡里,郡城,指武陵郡。诣,读作yì,动词,拜访,拜见。太守,郡的长官。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即,就,立刻,马上。遣,动词,派,派遣。其,代词,代渔人。寻,动词,寻找。向,形容词,先前的,原来的。所志,所字结构,意思是做的记号。遂,副词,最终。迷,动词,迷失,这里指迷路,迷失方向。复,副词,再。得,动词,找到。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刘子骥,名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隐士,好游山水。曾至衡山采药,深入忘返,见涧岸有两石仓,一闭一开,因水深难渡,欲还而迷路,幸遇伐木者指路乃得还。后闻石仓有仙丹,欲再往,已不知其所在。陶渊明可能闻知其事,有所联想,因将其写入本文。高尚士,旧时指以隐居不做官而清高的读书人。闻,动词,听说。之,代词,指代“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个消息。规,计划。往,前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未果”是省略句,省略主语“刘子骥”。寻:副词,表示不久。病终,病死。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成语“无人问津”就是出自本文,意思是没有人再来探求或过问。

二、课文知识点归纳解析

(一)年号纪年

课文开头的“晋太元中”是采用了帝王年号纪年,“太元”是东晋孝武帝的年号,指公元76—96年。我国古代的历史主要是用年号纪年的。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公元前年)首创的。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以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就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公元前年)为元狩元年。六年后,又在山西汾阳获得一只三脚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物,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而不称“元狩”了。后来,人们把记录年代的开始称“纪元”,改换年号叫“改元”。但历史上并不把汉武帝元狩元年作为年号纪年的开始,而把汉武帝即位后的第十九年称为元狩元年,因为他为了追溯以前的十八年,又追补了三个年号:建元、元光和元朔,每隔六年换一个年号。汉武帝把他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年)称为建元元年,表示开始用年号纪年。后来史学家就把建元元年作为我国历史上年号纪年的开始。

(二)“落英”两说并存

课本注释中“两说并存”的现象还是很少见的。课本编者特意在“落英”上采用两说并存的注释,注为“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这说明编者对“一说,初开的花”是认可的。把“落英”注为“落花”是顾及绝大多数人的感受,一般都觉得“落英”就是“落花”,而联系课文具体语境来看,还是理解为“初开的花”“始开的花”“盛开的花”为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对偶句,用“芳香鲜美的草”对“干枯飘落的花”不合事理,而只能对“鲜妍盛开的花”。而“落”在古汉语中就有“开始”的意思,现代汉语“落成”中的“落”就沿用这一古义。还有,屈原《离骚》中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句的意思是:早晨饮用木兰上甜美的朝露,晚上食用秋菊中鲜嫩的花瓣。这里的“落英”就是指“初开的花”。由此可见,课文中的这两个解释都是说得通的。学生在翻译时,可以选择其中之一就可以了。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本文作者:陶渊明(65—),一名潜,字元亮,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生于东晋末年,出身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当时社会动乱不安,曾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这时他41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文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序,“记”相当于该诗的序。本文写于晋宋交替期间,社会动荡不安,当时陶渊明退隐农村十年多,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文中描绘的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四)古今异义词:

鲜美一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动词,交错相通;今义:名词,各种交通运输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好像。

(五)出自本文的成语

1.世外桃源:晋代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落英缤纷:落英,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落下的花,二是指初开的花。缤纷,繁多。落英缤纷,可以指落花繁多,也可以指初开的花很茂盛。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现在也用来形容忽然明白了。

4.鸡犬相闻:形容人烟稠密,村庄都互相挨得很近。

5..黄发垂髫:黄发,长寿老人的特征,指代老人;垂髫,小孩子垂下来的头发,指代小孩。指代老人和小孩。

6.怡然自乐:怡然,形容词,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7.不足为外人道:不要把有关的事情告诉其他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