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能治白癜风吗 http://m.39.net/pf/a_4621602.html
序
P-P,第四章的标题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不太喜欢,我改成了《囚徒的游戏》。
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并非难事,李师兄、我,身边的众多朋友都能做到。真正难的是身陷囹吾,还能有一颗快乐的心。
书中明明白白点出了众多奇人,让人服气。
本章导图——
01
有的犯人会设法冲破铁丝网逃脱,对我而言,铁丝网根本不存在。犯人的总数并没有减少,但我已飞到远方去了。
这段话出自一个叫索尔仁尼琴的人,如果你不认识他,没关系,我也不认识。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俄罗斯作家,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在苏德战争爆发时入伍,年,索尔仁尼琴在东普鲁士的前线给自己朋友写了一封信,使用了大不敬之词,包括但不限于:“那个蓄着络腮胡子的人”、“主人”和“老板”等等,结果被扣以“进行反苏宣传和阴谋建立反苏组织”的罪名,判处8年劳动改造。
这段话就出自他被关押期间。
也许更知名的囚犯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著名心理学家,犹太人。二战期间被关进奥斯威辛集中营,在狱中从未放弃希望,后创立了“存在主义治疗”,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销量超过千万册,获选“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书中还提到一位飞行员,被囚禁越南多年。获救后,要求打一局高尔夫球。令人大为不解的是,他的球技一流。原来,他在狱中每天靠想象打一局十八洞高尔夫球,这个锻炼不仅让他保持神志清醒,也让他的体能、技巧突飞猛进。
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在极度艰苦的情况下找到力量源泉?在其他人被击溃的时候,为何他们能够存活下来?这些人有什么共性呢?
02
按照法国人类学家凯洛瓦的说法,世间的游戏有四种:
竞争:比如体育比赛。
投机:比如赌博。
眩晕:通过扰乱正常知觉使意识发生改变,比如旋转、致幻剂。超个人心理学大师格罗夫可以通过调整呼吸使人进入超觉知状态,饱受争议的奥修也有类似看法,格罗斯奇人葛吉夫则是通过身体动作为工具。
模仿:神秘仪式,通灵。
所有游戏都可以产生心流体验,而共同点则是: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使意识到达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
但并不是说,只要参与游戏,就能获得心流体验。米哈里认为,产生心流的通道在挑战与技巧匹配的位置。
高挑战低技巧只会让人焦虑,高技巧低挑战则让人感到厌烦。焦虑和厌烦显然都不是精神和谐的状态,自然也离心流甚远。
那是不是只要技巧与挑战匹配,就可以产生心流呢?
却也不是。这里有个很微妙的地方在于,实际拥有的技巧并不能决定我们的感觉,我们自以为拥有的技巧才决定;真实的挑战也不算数,得当事人把它看成是挑战才行。
更加让人沮丧的是,在科学主义兴盛的现代,游戏已经失去了与超自然的联结。比如古代奥林匹克曾有着强有力的意义体系,而如今只是娱乐而已。
这是文化使然。
03
20世纪人类学家提出了“文化相对论”,击碎了抱有文化优越感的民族。
文化相对论即,价值观和道德观只适用于自己的文化,任何跨文化的评价都是“三季人”的诡辩。
米哈里创造性提出了一个评价标准:心流体验。
既然我们认为,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感,那么以心流体验作为标准自然合情合理。因此,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心流体验的文化则是好的,这样的文化能让更多社会成员实现自我成长。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进行纵向比较。也许某个古国的文化优于现代,也许某个原始部落的文化比美国要优越的多。书中所说的伊图里森林矮人族,看起来跟桃花源一般令人向往。
文化与游戏是相似的,就像是一个养成游戏,在某种内在规则下,让一个人出生、成长、结婚、繁衍和死亡。
04
让我们回到主题,到底这些大神一样的囚徒有何不同?
很明显的是,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精神控制力。
无法控制精神能量的人,是找不到真正快乐的。
一种叫“过度包摄刺激”,这种人注意力溃散,很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无法集中注意力;另一种叫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人注意力太狭隘以至于缺乏弹性。
这是影响心流体验的内在障碍。外在障碍也有两个:自然制约和社会制约。
自然制约是恶劣的环境,社会制约基本说的是文化和社会体制对个人的摧毁。比如囚禁。
爱斯基摩人在荒凉的冰原上生存,不但能歌善舞,还创造了一套复杂的神话,事实证明,混沌的大自然无法阻止心流。
那社会制约又如何能够阻止心流呢?
研究者罗根的结论是:他们能够将悲惨的客观条件转变为可以控制的主观体验。
他们都是意识的天才,能够用想象玩高尔夫,能够不断赋予现实新的意义,能够假设自己从柏林步行到耶路撒冷,靠想象力填充沿途风光和各种事件。
他们在意识里,跟自己玩了一场游戏。
社会、文化何尝不是监狱,人生何尝不是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