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我用尽了全力,才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公益中科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1014/11153079059.shtml

菊花,被视为“君子之花”。从古到今,人们称赞它灵性的不羁和神采的温雅。

咏菊的诗有很多,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都有佳作流传。但最早让菊花与淡泊品格相联系的,应是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最脍炙人口的诗句。不需要思考,只要轻轻吟咏,大自然那天籁般的美感即扑面而来——白云悠悠,和风徐徐,芳草青青,菊花柔美,人在花中,天人合一…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在陶渊明的诗中,没有逝去的哀伤,没有来日的迷茫,他只活在当下最自在的状态,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犹如一座山、一株竹、一只鸟那样自然而然…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透过时光的远景镜头,陶渊明,这位超然尘外、洒脱飘逸的旷世才子,带着他那远离尘嚣的菊和温香醉人的酒,拨开时光的长河,悠然地向我们走来…

01

误入尘网里一去三十年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陶渊明认为,自己就是那棵来到人间的独树,超脱尘世,不拘流俗。

这一点在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的很明白——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以树为号,足以说明陶渊明的率真性情。他希望自己能像树一样,生活在青山绿水间,静穆、自然、与世无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出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没落的仕宦之家。时逢乱世,儒道两种思想并行,陶渊明在家修习儒家经典,立志干一番功业。在社会上接触道家学说,他又发现自己“性本爱丘山”。

在家庭环境与时代思潮的双重熏陶下,长大后的陶渊明心里藏着两个梦,一个是济世苍生的入世梦,一个是回归田园的出世梦。

29岁那年,怀着一腔治世理想的陶渊明被官府征召,出任江州祭酒,由此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入世梦。

然而梦想与现实总有差距。工作不久,陶渊明就发现,自己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是一个绣花枕头,整天沉迷于五斗米道,不处理公务,只热衷于踏星步斗、拜神起乩。

王凝之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骨子里却没有继承其父的半点神韵。几年后孙恩起义,王凝之不是积极备战,而是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

这样做的结果是城门迅速被孙恩功破,王凝之父子死于乱军刀下。

幸运的是,陶渊明早早就受不了这昏庸领导,上任两个月就辞职回家了,由此躲过一劫。

年,东晋将领桓玄起兵“清君侧”,居家观察时局的陶渊明认为这是报国的好机会,于是投奔桓玄,成为他的幕僚。

但历史证明,凡是打着“清君侧”旗号的,实际上都是要把君王拉下马。在感受到桓玄想要称帝的野心后,陶渊明立即辞去职务,再次归田。

年,桓玄篡位称帝,彭城内史刘裕起兵讨伐,陶渊明投奔刘裕,做了他的参军。等到桓玄失败,刘裕大胜的时候,陶渊明发现,刘裕也是奔着皇位去的,没有丝毫犹豫,他再一次挂印辞官,去投奔建威将军刘敬宣。

谁知刘敬宣在风云激荡的乱世中,没有一点担当,竟然自表解职,直接辞官了事。陶渊明看着这苟且的世界,彻底失望了。

军阀混战,世道太乱,几次出仕都无功而返,陶渊明心灰意冷,回到老家,不打算再当官了。

虽然已无意于仕途,但人到中年,一家老小的生活全压在身上。现实的压力无法摆脱,陶渊明只好听从叔叔的劝说,再次出仕,做了彭泽县令。

然而耿直的性情与官场终是不搭,上任仅三个月,陶渊明就忍受不了官场的昏暗,提交了辞职报告《归去来兮辞》,彻底放弃了济世苍生之梦。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回乡的路上,微风轻快,那个压抑的官场,此刻被抛的好远,他要归隐田园,远离喧嚣纷扰的大千世界,回到田园里做一棵孤独耿介的奇树。

0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既然不能达济天下,那我就独善其身吧。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2岁这年,陶渊明终于义无返顾地回归了田园,开启了自己的出世梦。

在这个年龄段,后世的李白已经名扬天下,意气风发地踏入官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豪情万丈。

放浪形骸的李白得意轻狂,他把一颗赤子之心挂在胸前,誓言要在官场上谱奏人生的华彩乐章。而四十出头的陶渊明正好相反,他对官场已然失望,“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要在自己的田园里做一股清泉,从此远离权贵,过“农夫、山泉、有点田”的隐居生活。

终于脱离了官场的束缚,陶渊明安心地在自己在田园里过起了亲自躬耕柴桑的烟火日子。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我每天躬耕于南亩,种豆于山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的田园绿树扶疏,小鸟啁啾。闲暇时,我闻闻花香,喝喝自家酿的春酒,摘两把小菜炒炒下酒。

耕作之余我喜欢舞弄笔墨,把田园风光、劳作体验都写成诗文自娱自乐。

我还有充足的时间酿我最爱的菊花酒,对菊自酌、啸歌采菊,能让我忘记一切的烦恼: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我还能陪伴我的孩子,享受与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对我来说,好的人生就是这样纵情山水田园,一似闲云野鹤,悠然自得,乐天安命。

陶渊明用质朴的生活换得了最纯的快乐,脚踏实地的放飞了灵魂。

不过,田园生活虽然自由自在,但也有不幸和无奈。种田后没了稳定收入,全靠天吃饭。天灾不时有,收成时好时坏。甚至有一年,还发生了火灾,将陶渊明的七八间草屋烧得一干二净,全家顿时陷入赤贫的边缘。

若是换作别人,会抱怨、苦恼、牢骚满腹。

但陶渊明不会,他带全家人住到门前的破船里,安居舟中,依旧悠然的生活。

好友看到陶渊明“沦落”到如此地步,劝他重返仕途。

看透官场百态的陶渊明不为所动,他淡然地回答说:“晏如也”。

官吏檀道济带着钱和美酒来慰问陶渊明,认为贤人不应如此落魄,有意引荐他再出仕。

陶渊明只有冷笑,他非常“不识抬举”地将美酒和钱拒之门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意思是我早已无意功名,檀大人,您就不用费心了。

对于淡泊名利、洒脱自然的陶渊明来说,清贫算的了什么,哪里值得他为此发愁呢!

他之所以如此超然,是因为在污浊的官场和纯粹的自然之间,筑起了一道高洁的精神壁垒。在原始质朴的田园里,他找到了自己肉身和灵魂的栖息地。

在充满着泥土清香和淡淡草腥味的田园里,一壶醅酒,一把糠粮,甚至只是一米阳光、几缕炊烟,都可以让他怡然自乐、安然自得。

生活的路有两条,一条是世俗之路,那就是无数人争的头破血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另一条是回归自己内心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的灵魂才能得到真正的舒展和自由。

03

桃花源

公元年,早已掌握东晋大权的刘裕逼迫晋恭帝退位,自己取而代之,建立刘宋王朝。

改朝换代的消息传来,正在田里躬耕的陶渊明望着地里的庄稼,久久沉默…

世乱如倾,政乱如粥,何时是个头!

返回草屋后,陶渊明提笔写下《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在桃花园里,天高地迥,晨晖夕阴,春风徜徉,风里含香,春光秋色,优雅醉人。

在桃花源里,没有战乱纷争,没有尔虞我诈,有的是未经世俗浸染的淳朴和真纯,淡然恬适,宁静祥和。

桃花源是陶渊明一生思想的精华与顶峰,是他自我精神的完善,超越羁绊和痛苦,赋予生命以充实和圆满。

朴实无华、清秀似水而又神韵无穷的桃花源,是陶渊明为我们营造的一个美梦。他点亮了我们的心,扩张了我们心灵深度和精神视野,在我们心中留下一方永恒的净土。

正因为如此,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才让我们如此神往。千百年来,人们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的温馨,乐此不疲。桃花源逐渐成为铭刻在中国文化骨髓和记忆中的一个符号。

生命的藩篱无处不在,纷繁嘈杂的尘世,僵固着躯体,困顿着灵魂,我们没有办法真的从俗世中完全抽身,但只要心中保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我们的灵魂就不会陷入泥沼而不能自拔。

陶渊明在我们的心田里种下了桃花源。在这里,我们可以超越对富贵生死的追求,彻底摆脱身外之物对自己的羁绊,享受心灵的宁静,倾听内心的声音。

此心安处即吾乡,桃花源其实并不遥远,它或许是一座安静的宅院,或许是一本心仪的好书,或许是一条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便是驿站。

庄子说:“内贤而外王”,事业是皮毛,心灵的自由才是人的终极追求。

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他在纷扰的尘世里为我们开辟出一方和平、纯净、安宁的生命栖息地。无论如何星转斗移,岁月更换,只要一读陶诗、陶文,我们就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

诗能遣兴,酒可醉人。一杯酒,一首诗,一方田,一个人,浮世清欢,流年安然。

愿你我的心中都住着一个悠然的陶渊明,愿我们的心中都有处温暖的桃花源。

陶渊明集解忧诗集心情低落时就读陶渊明淘宝旗舰店¥34.5¥69购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4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