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确有其地网友脑洞大开

大家中学都学过《桃花源记》这篇课文,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打鱼的划船不小心到了一个世外仙境,在那里住了两天,回去之后就再也找不到这个仙境的故事。

这篇文章因为措辞优美,文笔浪漫,被入选中学必背课文,实在令高中时的我十分痛恶。但是,这么一篇课文一出也是开创了幻想美好世界文章的先河了。在那时相信每一个我们都会不禁怀疑,这个桃源仙境是否真的存在呢?

对此网友们的脑洞极度扩张:

1.一村的人幸福地生活在某个封闭的地方,早已忘记自己其实已经在秦朝战乱中惨死。时间就一直定格在秦朝,而这个地方就类似于坟堆。渔夫误入其中,跟他们讲到晋朝的事,才使得村民意识到原来自己已经死了,这里是死后的世界。渔夫离开村庄后,太守按照他留的记号回去找,当然是找不到了的。因为村民记起了一切,便连同死后世界一起消失。真是细思极恐!

2.晋宋时,皇帝从贵族那里得不到钱粮人力,所以对佃民征求的徭税都非常重。史载,当时贫者不复堪命,很多逃亡入“蛮”,成了山民。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主角渔夫从武陵的某个小渔村出发了。为什么武陵渔夫要驾船“缘溪行”,往上游的深山老林里去呢?渔人捕鱼,不往水阔鱼多的地方去,而要顺着小河沟逆流而上?他肯定是在溪水里发现了异常——当时的朝廷,对于逃户聚落是悬赏诛求的,渔夫到上游去冒险,当然有目的。

接下来几天,村民轮流请他到自己家里招待,可以推测,就在同时,桃花源里的头领们一定在讨论:这个鬼头鬼脑的家伙是不是官府派来的探子?有没有必要干掉他。过了几天,没什么动静,大家怕渔夫的家属把他失踪的事告官,于是才把他放还了,但临走时还是向他申明:“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个渔夫一脱离险境,马上原形毕露:“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此处全用短句,以强调渔夫行动的迅速、坚决。太守非常重视此事,“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马上就派人出发了,可是一回去渔夫就发现:自己的记号已经被破坏了,去的路被隔绝——一定是渔夫从洞口出来,背后就有人跟着他,见到记号就给破坏掉了。

上面的只是网上的两种说法,恐怖论,阴谋论。我们来看看原文,文章是这样描写后面的事情: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简单两句,留下了一个悬念,但也暗示了世界上并无这个地方,要不怎么会“后遂无问津者”?这么好的一个地方,放到现代也会有一大批人去追求,何况那时,说不问就不问。只是作者在暗示读者,不要找啦,你们找不着的,没有这个地方!

陶渊明还是有点“人性”的,我随便编的一个故事,可不能害得你们在河沟里瞎找。

然而到底有没有这个地方呢?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描写的真的很详细啊,阡陌交通,良田美池,屋舍俨然,没见过谁能写这么详细啊,也有人说陶渊明骗你也会骗全套的,不写详细点,你会在一千多年后还怀疑?

1.房屋的规划:“阡陌交通”一词指的是房屋的建筑整整齐齐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如果是避乱,那么其中肯定有人有着规划城镇的能力,这样才能“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样有着能力的人,会在几百年之内对外界不闻不问么。

2.服饰的变化:再有就是他们的服饰,文中写到“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秦,晋相隔四百多年,在古代四百多年衣服的样子会发生多大的变化?我觉得没有多大变化,当时的生产力低下,要做样式的变化,变化也不会变的“悉如外人”。

有种说法就是说他们并不是汉人,而是少数民族之类的,毕竟武陵地处四川和湖南交界的地方,人员混杂,出现这么一批迁来的人也不足为怪,具体怎么样现在当然无从考究了。

在当今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桃花源已经解读为是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代名词,是一种人间仙境,那么对陶渊明这个五柳先生来说,桃花源意味着什么呢?

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而且当时的九品中正制,寒族子弟根本就没有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这篇文章陶渊明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也就是说桃花源记,是一篇抒情作,并不存在真实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