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在生活中极其常见,桃花自然也不是什么稀奇之物,也许正因为常见因而留下无数的传说。《山海经》中夸父逐日,最终身死道消之际,扔出拐杖化作桃林,为行人解渴送荫;传说中的西王母也拥有能让人起死回生、寿与天齐的蟠桃林。
《诗经·国风》也写下《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陶渊明写下令无数人向往的桃花源,桃花为这个与世隔绝的世外之地蒙上神秘的色彩。在无数的桃花传说中,也有无数令人羡慕的爱情故事。
唐代,一位叫崔护的年轻人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位年轻人向来用功读书,很少有四处游荡之举,有时走出行游玩之举,也孤身而往。对于读书可谓是夜夜发奋、日日苦读,只求一朝能功名加身,然后将声名著于四海。
崔护向来也静心凝神,心在功名,有志者事竟成,一身才学满溢,天资聪颖,才情绝绝。一日按常俯身寒窗,却始终心有旁骛,心心念念之间,正处于清明时节,忽有所感,就想出郊游山玩水。
说到就做到,便立马出城而去,一路莺飞草长,花明柳媚,春风怡人,山渐青,水渐绿,春意渐浓,让崔护心生欢喜,脚步轻快,一心沉醉于春和景明的景色,细心感受天工的馈赠,不知路的远近,出城时间的长久。
不时之间,已经走到一片桃花林之下,崔护突然觉得,乏累不堪,口渴腿酸,就想找一户人家,要一把椅子坐上一坐,讨一碗茶水饮上一饮,以便于去乏解渴,会神积力来返回城里。
四处打量,反复寻找,终于在桃林之下,山坳之上露出几角茅屋,颇有几分桃花源的姿态,欣喜万千,崔护便沿路快行,不久,便到达茅屋之前。
只见桃花隐逸,篱笆围绕,三两屋楹,由竹板茅草制成,简洁而朴实,令人神往,崔护心想定有不世高人隐于此间。
崔护沉吟之下,又发现房屋主人写下一首咏梅小诗: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崔护读罢,更觉得是一位仕途坎坷之人所写,便对房屋的主人更加得起了兴趣。崔护轻叩院门,口中说到:“小生趁春出游,口渴难耐,诚向贵宝主讨碗水喝。”没过多久,崔护便见一个落落大方的少女托着茶水走出,并开口道:“相公,请用茶。”
崔护看着少女,不知是迷醉于春时美景,还是沉醉于粉白透红,秋水盈盈的少女,少女感觉之后,连忙低下了头。
崔护一时之下,竟然有些看得痴了,但毕竟是一个知诗书懂礼节之辈,很快便按耐住心猿意马。礼貌地接过茶水,饮用之后,表明自己身份,并询问少女,少女只答道:“小字绛娘,随父蛰居于此。”便不再言语,颇有几分羞涩之状。
这样更让崔护更加心生欢喜,出言挑逗,但没几句又觉得失礼,便起身告辞离去。回到城里,崔护依旧潜心诗书,心无旁骛,就这样,不觉之间,又过了一年。
时光飞逝,日月流转,又是一年清明时节,崔护想到去年的遭遇,便难以静心凝神,便起身去往。崔护一心想快见到绛娘,不在意身边的景象,没过多久,崔护回到了记忆中熟悉的地方,只是院门上已挂上了铜锁,叫喊几声,也无人回应。
崔护心有所感,既回忆到了去年在这片桃花林下,在这几间茅屋中,见到桃花繁茂,绛娘粉白透红的场景,今年却不知绛娘去了何处?心中再也无法压抑,便写下这首《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将诗写好,沉吟良久,之后,崔护乘兴而往败兴而归,只得返回城里,但心中却无法平静,心心念念算是绛娘的身影和绛娘到底去往了何处?是去扫墓?踏青?还是出游?想不清,道不明。
崔护便再次前往桃林之中,刚到屋前便听到有人在悲恸而哭,崔护急忙前往,只见一老翁在哭泣。
老翁见到崔护便问:“你可是崔护?”崔护如实答道:“小生正是。”老翁便大怒说到:“你杀了小女。”崔护听闻,忙问其中缘由。
原来,绛娘自去年见到崔护之后,便心落情网,无法自拔,每天等待,期望能再次见到崔护,可是等一日便是失望一日,前几天便去了亲戚家散心。
谁想这一去去错过了崔护的到来,绛娘回来之后,见到崔护的留诗,心中大感懊悔,生怕再也不能见到崔护,便茶不思饭不想,身体就夸掉了,慢慢地声息全无。
崔护听闻后,心中大痛,连忙冲进屋中,抱起绛娘,声泪俱下,出声道:“若绛娘弃我而去,我绝不独活。”说着说着眼泪便掉到了绛娘的脸上。
也许是绛娘命不该绝,也许是崔护的真情感动上苍,绛娘居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全8册中国诗词大会精选月销量93¥7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老翁见到绛娘复生,心中欣喜,于是便把绛娘托付给了崔护。那桃花灼灼其华,那人儿美艳不可方物,绛娘终得嫁娶,那崔护才情绝绝,一诗成,天下知。
编辑:张圣平
摇摇晃晃,晃晃摇摇。品味云端,坠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