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桃花源记,你就会发现桃花源里面

导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篇桃花源记,绝大多数人张口就来,耳熟能详,桃花源是五柳先生陶渊明创作的一首文辞,意在创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与当时政治黑暗的统治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桃花源真的是世外桃源?

我们先大致看一下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陶渊明生活中极端腐败的东晋王朝,这个王朝偏安与江左一隅,对外更是一味投降,统治集团淫乱不堪,民间徭役赋重,元熙二年,六月,刘裕以卑劣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改年号永初,刘裕政权上台后,国家一度更加混乱不堪,民不聊生,陶渊明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造了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很好理解,通读几遍便能大抵的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陶渊明以武陵渔人的角度来探索桃花源这座世外桃园,文章内出现“阡陌交通、屋舍俨然”、“设酒杀鸡作食”等等,看起来桃花源内所有人都十分好客,对于武陵来的这个外人更是以礼相待。

一切看起来都十分寻常,可当你细读一遍你就会发现一些细小的问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好,读到这里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武陵扑鱼人一直都是摇船沿溪水而走,到了桃花源入口的时候看见了小口,舍船入口,试着想一下,为什么舍船?洞口小,船通不过,所以舍了船。好,当时武陵人一直摇船而行,舍弃了船,他怎么进桃花源的?游泳?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记住前面说的,便得一山,这是一座大山,最起码能在远处就能阻挠住武陵人视线的高山。

高山有口,就假如他进去了,走了十几步就豁然开朗了,那这座山一定是外小里大,可是十几步就能看到外面的屋舍俨然,到底是什么山才能这么薄?以至于走了十几步就能看到外面的东西?要知道,山洞里面漆黑一片,按照正常逻辑,正常竖横比的高山,岂有可能山就这么宽一点?

后面陶渊明继续写道:“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里面的人为了避免秦朝战乱,于是找个地方夺了起来,率妻子等人来此绝境,一代一代繁衍下去。

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深入想一下,他们是为了避免战乱才躲起来不愿与外人接触的,第一眼看到外人,他们大惊这很符合逻辑,可是问了几个问题后就和武陵人十分熟稔,什么都愿意与他说,这是否有点不合逻辑了。可能有人会说桃源人很淳朴,确实可以这么解释。可生活在乱世之中的他们,最起码的警惕心肯定会有的,武陵人说什么,他们不可能全信,在他们脑海中,依旧停留在秦末战乱时代,试想,处于战乱时代人们是什么心里?警惕!

我们在看下面陶渊明怎么写的,“余人各复其家,皆出酒食。”他们非但没有警惕,还热情的邀请武陵人去各自家中喝酒。那他们心里是否考虑过武陵人是不是秦朝某位军官?来此是否要让他们缴纳高额的赋税徭役?

几日后,武陵人走了,桃花源里面的人特意叮嘱,这里面的事不值得与外人说,可是武陵人出去后就将这事告诉了太守。

这里陶渊明是在批判某些不守信用之人,行文到这里,诡异之出再次出现,太守带着人一同前往,前面武陵人已经处处做了标记,不会出错,可为何偏偏迷路找不到桃花源了?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桃花源真的是一处仙境,地理位置一直在变,话题回到前面,既然这里是仙境,里面的人是何人?神仙!

如果这样解释之后,好像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全部变的合理起来,当武陵人进来之后,他们其实就已经知道武陵人以后会有什么举动,之所以刻意热情招待武陵人,其目的恐怕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最后南阳人刘子骥听闻这个消息,欣然前去寻找桃花源,没找到,不久就死了,后人不在问津,读到这里,是不是感觉最后这一句有些多余?陶渊明完全可以交待到太守,或者武陵人死了,然后无人问津,为何还要交代一下刘子骥?那为何刘子骥死后就无人问津的?要知道天下之大,不缺乏猎奇的人们。或许这里才是这篇文章最高明的地方,最有可能的就是刘子骥不是病死的,而是诡异的死亡,导致后人无人敢去寻找桃花源!

前面说了,桃源是仙境,里面住着神仙,如果将神仙二字换成另外更加恐怖的两个字,我相信全文才是最为合理的解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1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