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桃花 >> 选购方法 >> 课文桃花源记八下

课文桃花源记八下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向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背诵全文)

注释:

(1)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年版)。

(2)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3)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4)缘:沿着,顺着。

(5)鲜美:新鲜美好。

(6)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7)缤纷:繁多的样子。

(8)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9)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10)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11)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12)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13)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14)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15)属:类。

(16)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7)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8)悉:全,都。

(19)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20)乃:于是,就。

(21)具:详细。

(22)要(yāo):同“邀”,邀请。

(23)咸:全,都。

(24)妻子:妻子儿女。

(2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6)遂与外人间(jiàn)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27)乃:竟然,居然。

(28)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9)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30)叹惋:感叹惋惜。

(31)延:邀请。

(32)语(yù)云: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33)不足:不值得,不必。

(3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35)志:做记号。

(3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

(37)诣(yì):拜访。

(38)南阳:郡名,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39)刘子骥:名骥(jì)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40)规:打算,计划。

(41)未果:没有实现。

(42)寻:随即,不久。

(43)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其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非常惊异。又向前划行,想要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的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一下子)开阔明亮起来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他)到自己家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探(消息)。他们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没再从这里出去,便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又)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要说魏朝、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件一件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人)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去作客),都拿出酒与饭菜(来招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别离去。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标记。到了武陵郡城,拜访了太守,说了这些情况。太守就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原先所做的记号,居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没有实现,不久生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解析:

1.本文是陶渊明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前的一篇小记。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派的鼻祖。这篇文章用客观的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2.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表明桃林的发现实为偶然。“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则引发了渔人的好奇心,为下文渔人走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二至三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和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二段,写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初极狭”旨在说明桃花源隐秘难寻。对自然环境与生活情况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第三段,写桃花源中人的社会风尚。“要”、“延”等动词,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村中人的自述,写出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既说明他们不愿让别人来扰乱他们的生活,又为下文“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第四至五段):故事的结局。先写渔人“处处志之”而“不复得路”,再写刘子骥“规往”,“未果”,既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又含蓄地表明这种理想社会只是一种幻想。

3.本文语言朴素、自然,接近口语,但读来并不觉得单调乏味,而是感到诗意盎然,淳朴浑厚。其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词语,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

广告线

最新资料如下(所有资料由我个人研发制作,并上课使用):

1、21高一(下)讲义20讲

2、21高二(下)讲义20讲

3、高三一、二轮复习讲义

4、初三一、二轮复习讲义

5、历年初高三模拟卷、真题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