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嫁还是被夺魂湘西三绝中的落花洞女成因为

“湘西女性在三种阶段的年龄中,产生蛊婆、女巫和落洞女子——穷而年老的,易成为蛊婆;三十岁左右的,易成为巫;十六岁到二十二三岁,美丽爱好性情内向而婚姻不遂的,易落洞致死。三种女性的歇斯底里,就形成了湘西的神秘之一部分。”

我还是引用沈从文先生这一段话来开始这篇文章吧!子不语怪力乱神,我希望自己能从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的角度来分析一些“光怪陆离”的风俗习惯,而不是语出惊人地介绍一些哗众取宠的稀奇古怪。

我是一个湖南人,也喜欢旅游,所以去过湘西或者其他的苗族集中地很多次,基本上在了解地方民俗的过程中都会听到一些关于“落花洞女”的传说,之所以把它称为传说,是因为它听起来确实不真实、但又无法反驳。

早些年去凤凰的时候,我就专门和一些上了年纪的苗族阿婆去攀谈,阿婆跟我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大约在几十年前,在凤凰苗族有一个长得十分漂亮的阿妹,她的名字叫阿九。阿九就像一只明艳的桃花一样,很能激起小伙子心中的那一丝春意。十里八乡的小伙子,经常会在风雨桥上等待着阿九,会在打猎的山头上唱情歌,会为了阿九悄悄地积攒着成家所需要的白银。

可是,阿九就像一个光芒四射的女主角,并不是所有黯淡平庸的男配角都能和她搭戏。她是一只独立花梢的蝴蝶,翩然起舞的样子很美,但也很孤独。周围的飞虫,构不成她的心中关于爱情的美好画面。她幻想着汉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浪漫或者“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曲折,但也只能是幻想!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阿九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了。阿九没有等到自己的如意郎君,却等来了父母的催促。越是落后文化和条件下的人,越是没有太多选择的权力与空间,阿九终于心灰意冷地选择了一个外乡小伙。爱情和婚姻不光是美好的憧憬,有时候也是对现实的妥协和绝望。

少数民族由于很多历史原因,基本上都生活在大山深处。在现代文明的光和热还没有照进大山里的时候,他们的日常生活是离不开翻山越岭的!送亲也不例外,送亲的人簇拥着美艳明亮的新娘子在山中穿行,时间会很长,人也会很辛苦,中场休息也是常见的事。

阿九结婚那一天,当花轿经过一个山洞的时候,一直郁郁寡欢的阿九提出要休息一下。送亲的人原地休息,而阿九婀娜多姿地向附近一个山洞走去。归来时的阿九已经失魂落魄,眼睛放着明亮而炽热的光,粉面上透露着一种灿若桃花的红。但言行痴呆、反应迟钝,像极了一个沉醉在某个梦里没睡醒的人。

阿九傻了,自然被退婚了。再回到娘家的阿九每天便会像望夫石一样,坐在门槛上,痴痴地望着远方,好像那个方向会慢慢出现一个让自己嫣然一笑的情郎一样。她也会每天用心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像是随时要准备一场爱情的盛宴。

按照苗族的说法,阿九是被落洞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她在送亲的路上,进入那个山洞,被山神或洞神看上了,她成了神的妻子。她的魂魄早就山神或洞神勾走了,在另一个世界过着恩爱、幸福的日子。留在世间的只是她美丽的躯体在等待一次快乐的回归。

阿九被落洞之后,大约只活了三五年。去世前,她一人悄悄地跑到原来的山洞,不吃不喝三四天。然后又跑回家,把自己的房子装扮成新房的样子,把自己打扮成最漂亮的新娘子的样子,然后就像洞房里的新娘子一样痴痴地等待着那个虚无的郎君,直到身死。

阿九死后,大家认为她是去另一个世界和山神、洞神团圆了、完婚了,所以她的葬礼不是葬礼,而是婚礼。人们把她的遗体用花轿送到曾经让她失魂落魄的山洞——那是她的洞房,用这种方式祝福和陪伴她走完这“婚礼”的最后也是最美好的一程。

阿婆这个故事里充满着忧伤和神秘,她说的就是苗族“落花洞女”的故事。在苗家,关于“落花洞女”的传说,其实还有很多艺术加工,比如说,落花洞女有迎风流泪的特征,有能把树叶和花朵哭得掉下来的特征,比如葬礼变婚礼的特征,比如落洞的女子都年轻貌美的特征,比如落洞的女子都活不长久的特征……

我问阿婆,那么在苗族有没有落洞之后却依然活得好好的先例呢?阿婆说,有,但是却是凤毛麟角。一般地,被落洞的女子,基本上是无医可治,郁郁寡欢地忧伤而死。但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就是被落洞的女子在去世前找到了让自己心动的男人,两人能够结婚生子,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的落洞女子则是能逃过“落洞”的魔咒的。

也就是说“落洞”只是难治,并不是必死的绝症。从上述的故事里,大家也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这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疾病,心病还需心药医,虽然心药难找,但也并不是说“落洞”的魔咒就无法破解!然而,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逻辑下,“洞女落花”这种现象却被渲染得这么神秘呢?

要了解“洞女落花”这种神秘传说的合理存在,我觉得还是要从文化形态、生活环境、人物心理等几个方面去做分析。

先引用一下西门豹治水的历史故事吧!为什么那种在现代人明显荒诞不经的文化习俗会被当时的人奉为圭臬?这就牵涉到一个文化和文明的发展问题,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所以很多人相信科学、依赖科学,这没错!但是科学它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至少没办法让所有人都明白所有问题。特别是在文化和技术比较落后的时候,人们越容易遇到很多未知的问题,也越是容易对未知的东西产生无力感。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人们也就越容易把精神寄托和生存希望交给那些虚无缥缈的神鬼魔怪。

也就是说,越是落后的文化下,越容易滋生各种迷信、邪说。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活在“自圆其说”怪圈里。这个事真不真其实无所谓,关键是自己相信就完事了。对客观世界没有较好的辨别力,导致很多落后的地区和人特别依赖于天地神灵,物质上和经济上都是如此。湘西地处荒山野岭,在文化上的封闭和落后是显而易见的,落洞,实际上是文化掉进了洞里出不来了。

所以在近现代文明飞速发展并广泛传播的时代,湘西的“落花洞女”会越来越少,也慢慢褪去它的神秘色彩了。因为更多的人随着文化层次的提升,会更理性地去思考事物本质。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因此刻意地去讽刺湘西的文化落后,因为人对生活、文化的认知是有底层逻辑的,它是生存能力对自然条件的妥协,也是对环境氛围带来的心理愉悦感的认同。

比如我小时候十分调皮,经常犯错,有时候为了逃避父母的责罚就会故意装疯卖傻,吓唬他们。父母感觉我丢了魂一样,会沿着我平时活动的小路,在天黑的时候大声呼喊着我的小名,叫我回家。美其名曰,给我招魂,让那些夺我魂魄的鬼神不敢轻易靠近我。他们这种行为十分愚昧可笑,但何尝不是他们求得心安的一种方式?

当然,如果把“落花洞女”的现象说成是这么低级的文化迷信,显然太过于狭隘了。但是,我坚持认为它是有很大的迷信成分在里面的,也认为这种迷信是合理的存在。

首先,这种迷信是湘西文化(甚至中国文化)中一个强大的基因。很多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在一些偏远地区广泛存在甚至津津乐道。只要是广泛存在的东西,你就很难逐个去解释。因为“存在即合理”的抬杠很容易让你哑口无言的。解释不清就等于默认,这是很多人对封建迷信的态度。

其次,这跟湘西的本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苗族这些少数民族由于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他们必须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才能保证起码的生存。所以他们民风彪悍,好斗无畏,各种斗争造成他们族内的男性数量比例急剧下降(参考现在的俄罗斯)。这种男女比例的失衡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女人容易产生恨嫁心理,比如男女的社会地位问题。而且苗族几乎是不与外族通婚的,所以苗族女子的出嫁难度在不断上升。而且在他们采用“对山歌”这种自由恋爱的形式背后,是很多心高气傲、才貌双全的女子很难找到心目中的理想爱情的血泪史。苗族女子在婚姻上的选择面并不宽广,但是哪个少女不怀春,又有多少女子在感情上能真正做到豁达?中原文明有“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那么苗族有“落花洞女”的传说也不足为奇。

然后,我们现在常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所以幸福的婚姻才是破除“落洞”传说的最佳法宝。在“落花洞女”走进极端的深情之后,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满足她们关于生活的幻想。一个极端到失去理智和控制的人,只有得到满足才能平静下来。但是在湘西那片落后的土地上,他们当时并没有这么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条件。

最后,为什么落花洞女的死亡率那么高?真的是因为山神和洞神强大无比的灵魂召唤力或魔力吗?显然不是,主要是还是落后的成见和狭隘成了“帮凶”。一个因爱生痴的女子,被传成被神仙召唤去了的灵魂,周围的人不是帮助她解开心结,而是敬而远之地避开她。他们把对神灵的敬畏凌驾到对亲人的关爱之上了,不管不顾少女的婚姻观,到了年龄就得嫁人,压根不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1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