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九唐前桃花意象传统文学天空

《文学天空》网刊首发原创优秀作品,是文学双月刊《琴台文艺》及其他杂志的选稿基地,主发青春、情怀、乡土、都市、亲情、留守题材的小说、散文和诗歌类作品。

原创声明:作者授权原创首发文学天空,侵权必究。

桃花意象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在唐朝。据学者统计,“在唐前的文学作品中仅有87篇与桃相关,关于桃花的作品只出现5次。唐代文学作品中内容包含桃的有篇。关于桃花意象的诗歌有首,诗歌题目中包含桃的作品数量为首。在专题咏物诗数量方面,咏桃诗在常见观花植物题材诗歌中的数量位居第3。在对唐代诗歌中植物意象的统计中,桃花意象的诗歌数量居第7位。”据笔者统计,在中唐诗歌中关于桃花意象的诗歌有首,诗歌中直接出现“桃花”二字的有首,桃李意象组合有首,桃杏意象组合有21首,桃花与流水意象组合有29首。唐代桃花意象之所以大量出现在诗歌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唐前文学作品中所奠定的桃花意象传统。

桃花意象在先秦时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出现,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以桃花起兴,祝贺新娘的《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花“灼灼”如火如荼,写出桃花盛开时的热烈与茂盛,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桃夭》以艳丽的桃花比喻美丽、青春的女子,使得桃花与女子建立关联,桃花的文学意蕴在《桃夭》一篇中初显。春天是男女婚嫁结合的最佳季节,在《周礼·地官·媒氏》中有“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仲春之月,桃花盛开,万物萌发,大地一派生机,男女在春季桃花盛开之时的结合体现出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生命力的崇拜。在《诗经》中的《国风·召南·何彼穠矣》也写到桃花。“何彼穠矣,华如桃李!”用浓艳美丽的桃花李花形容光彩照人的新娘与新郎。《诗经》时代的桃花是作为春天的象征,是对婚姻的祝愿,是对美好事物、生活的向往。由于古人的生殖崇拜观念与桃花之色、性、开放时节和美丽女子有相通之处,《诗经》中的桃花便有了女性意蕴。春秋时的桃花夫人、东晋王献之的爱妾桃叶更是桃花与女性联系的典型。

汉代是巫风盛行的时代,多是对桃果桃木的记载对桃花的记载较少。成书于汉的《礼记·月令》中记载了桃花的物候特征,仲春二月,开始下雨的时候,桃花开放。在东汉时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桃花的药用价值,服食桃花可“杀注恶鬼,令人好色。”东方朔《神异经》中指出食桃可“令人益寿”食桃仁,小桃可治嗽。桃与人的寿命相关连,后世多以桃果祝寿。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讲荼与郁垒二人于桃林下执鬼,后世效仿,做桃人以驱邪。汉代继承和发展了桃木可驱邪的民俗意义。汉代的桃民俗对魏晋南北朝文献中对桃的描述意义重大,桃花令人颜美,桃果令人长寿、飞仙,桃木驱鬼辟邪。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咏物赋的发展,咏桃诗赋应运而生。晋·傅玄《桃赋》对桃的描写主要是写桃果益人与桃木辟邪,对桃花则只用“华落实结”四字写出桃花落后结果的生长过程。宋朝伍辑之《园桃赋》也重在写桃果与桃木。桃花之美在南朝·陈·张正见《衰桃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独夭桃之灼灼,轻擢采于寒踪。尔乃万株成锦,千林似翼。”“舒若霞光欲起,散似电采将收。既而风落新枝,霜飞故叶。叹垂钓之妖童,怨倾城之丽妾。”桃花盛开时如霞似锦,由风吹叶落发出“叹”“怨”的感慨,实质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怜惜之情。梁简文帝萧纲《咏初桃》“初桃丽新采,照地吐其芳。枝间留紫燕,叶里发轻香。飞花入露井,交干拂华堂。若映窗前柳,悬疑红粉妆。”用紫燕、绿柳点缀出桃花的艳丽。《桃花曲》“但使新花艳,得间美人簪。”艳丽动人的桃花应该佩戴在女子的发间,桃花装饰女子,女子也因桃花光彩夺人,桃花、美人相映成趣。南朝沈约《咏桃》“风来吹叶动,风去畏花伤。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歌童暗理曲。游女夜缝裳。讵诚当春泪。能断思人肠。”桃花灼灼,十分美丽。然而一阵风来,桃花飘落,引人伤感不已。本是春之美景,人之乐情,却因风的无情吹落桃花触动诗人愁情。全诗写景抒情结合,寄托了诗人对离人的同情。在魏晋南北朝这些关于桃花的诗、赋中,对桃花的花色描写由灼灼到如霞似锦,由直接描写桃花到侧面烘托桃花,桃花的春景、美人的文学内涵进一步加深。陶渊明《桃花源记》勾画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桃花世界,寄托了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其中桃花的隐逸内涵多被唐代文人继承发展。唐代诗人对《国风·周南·桃夭》里“宜室宜家”这样的传统的向往和期待,对两汉的时令风俗中男女在仲春之月结合与桃花在仲春之月盛开的物候现象的认识,对魏晋南北朝时桃花意象与人与女性结合的感受,使得桃花成为诗人的描写对象而大量出现在诗歌中。

唐朝诗歌作品中大量出现桃花意象,桃花意象的文学意蕴得到充分挖掘。除了与桃花意象的传统意蕴相关,也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唐代诗人数量和诗歌创作的数量远胜前代,是桃花意象大量出现在唐诗中的基础原因。据《全唐诗》载,唐代诗人共二千二百余人,诗歌数量为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唐前文学创作主要是文赋,诗歌的创作与诗人数量远不及有诗唐之称的唐代。

二、桃树易种植栽培的植物特性。自先秦到当代的许多文献中都记载了桃树易种植栽培的植物特性。如《神农本草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正是因为桃树易种植栽培,桃果可食用,人们广植桃树,桃花意象广泛进入文学领域。中唐时期桃树广泛分布,如:储光羲《汉阳即事》“江水带冰绿,桃花随雨飞。”王建《长安春游》“桃花红粉醉,柳树白云狂。”顾况《洛阳行送洛阳韦七明府》戴叔伦《蕲州行营作》对长安、汉阳、洛阳、蕲州等地的桃花进行描写。白居易《东坡种花二首》《种桃杏》更是诗人亲自种桃树的写照。

三、中唐赏花风气盛行。中唐社会黑暗、时局动荡不安,但赏花之风却并未有所下降,甚至出现繁荣的花市。在白居易《买花》《东坡种花二首》中可感受到花市的热闹。时人对花卉的喜爱,不仅推动花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花卉也成为文人交友与联系的一种方式,被赋予了社会功能。如,元稹作《使东川·亚枝红》白居易作《亚枝花》以和之。桃花作为春季的里常见花卉,是美好的象征亦是伤春之物。诗人以审美的眼光去挖掘桃花的美,把主观的情意投射于桃花,使桃花成为情感的寄托。

总之,桃花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诗歌中,是融合了时代社会因素的。中唐诗歌中的新变在有关桃花意象的诗歌中是有所体现的。我们知道梅兰竹菊是四君子,是高洁的象征,却不能完整地讲出桃花的文学意蕴。对桃花意象在唐前的传统意蕴的梳理,有利于摸清桃花意象文学意蕴的发展脉络。对桃花传统文学意蕴的认识是研究中唐诗歌中桃花意象的必要条件。

本文由张九九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1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