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佛系人生于闲适中悟生活情趣,于平

乐天居士白居易,一生经历了五朝,分别为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

他的仕途并不通畅,一生多次被贬,可是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何为“乐天”。“在其位就谋其职”,虽然仕途不畅,但是白居易是真心为其所在地区的百姓谋福祉。他自幼身体较为孱弱,但也是唐朝诗人中不多见的长寿诗人。

文章中讲到陆游的“养生之道”:我们与长寿之间的距离,原来只差一位陆游!,那么今日所讲的这位诗人——白居易,他的长寿和他保持长期闲适的生活情致和智慧有很大的关联,最主要的就是以下这三大方面,他总能于闲适中悟生活情趣,于平凡中见人生真理

一、以诗怡情

白居易钟情于“诗”,这还得从《诗经》说起。

白居易非常喜欢读《诗经》,他还强烈推荐给他的好友读。只要是好诗,他都喜欢,甚至不会吝啬对写诗人的赞赏。

例如,白居易曾经赞赏过友人张籍所写的古乐府诗,称其“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

白居易本身是一个极有才华的诗人,也喜欢吟诗作对,在他自己所作的《闲吟》中,他称自己是“诗魔”。

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

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

除此之外,他又说自己在作诗方面,不能将就,有严重的诗癖。

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

万缘皆已消,此病独未去。

——《山中独吟》

白居易这位诗人实在是太可爱了。

对于喜欢诗的人来说,读诗是快乐的,会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作诗就是情感的抒发,不管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能够通过三言两语写出来,那种成就感令人满足。悲伤时写诗、读诗,可以寻得一处安放心灵的宁静之所,稍稍停留片刻之后,再整装出发,又是活力满满的一天。

二、寄情外物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话说得在理。

古代的文人雅士大多喜欢从自然外物中寻求与自我人格或情感意志相通的对象,将自身的感情寄托在上面。例如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又如陶渊明笔下的东篱菊花。

在白居易的诗中,自然气息十分浓重,有各种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像松树、桃花、桂花、梅花、莲花等,这些是他自身品格的外化,并不单单指自然植物。

其中,松树是白居易的最爱。《荀子·大略》中,就把松树和君子联系在一起,“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再是”。白居易笔下的松树,是这样的:

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

栽松满后院,种柳荫树墀。

——《春葺新居》

松树坚忍不拔的品格与白居易本身的高尚情操有相似之处,以松树聊表心志。

忆昨为吏日,折腰多苦辛。归家不自适,无计慰心神。

手栽两树松,聊以当嘉宾。乘春日一溉,生意渐欣欣。

清韵度秋在,绿茸随日新。始怜涧底色,不忆城中春。

有时昼掩关,双影对一身。尽日不寂寞,意中如三人。

忽奉宣室诏,征为文苑臣。闲来一惆怅,恰似别交亲。

早知烟翠前,攀玩不逡巡。悔从白云里,移尔落嚣尘。

——《寄题盩厔厅前双松》

松树被视为他自己的知己、好友。他在盩厔厅前种的松树,在他心情低落时,就是安慰他的知心嘉宾。

白居易还将自己的住所起名为“松斋”,可见他对松树是多么地情有独钟。

三.知足常乐

白居易并不贪婪,他懂得进退自得,时刻保持着一颗知足常乐的心。而他的知足,多指对外物的知足,比例年寿,比如衣食住行。

自问此时心,不足何时足?——《知足吟》

知足,是建立在一个相对标准之上的,人不能过于贪婪,什么都想要,往往是什么都得不到。何不放过自己,降低对物质的标准,这样也会活得没那么累。

饥止一箪食,渴止一壶桨。

出入止一马,寝兴止一床。

此外无长物,于我有若亡。

胡然不知足,名利心遑遑?

——《寄张十八》

白居易也会向朋友表达自己的知足之心。

巳年四十四,又为五品官。

况兹知足外,别有所安焉。

——《赠杓直》

对于他人来说,高官厚禄是永远没有知足之日,是会想爬得越来越高,但是白居易自己却说,人到中年,有个五品官,就非常知足的。放在当时,又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心态呢?

心若知足,身自安止,一个人懂得知足也会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逃离自我建构的枷锁。

白居易,在他的生命中,他做到了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上人,能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份闲适生活的情趣,也是他自由的根本,收获闲适保和的快意人生。

而我们,身处高速发展的时代,又何尝不能学习白居易的这种闲适,在繁忙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余,也给自己的内心放放假,解解压?

短暂的调整休息之后,我们才能走得更踏实、更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4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