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被贬,刘禹锡比李白还狂傲,最后皇上也

刘禹锡生于文学世家,他从小聪颖好学、勤奋读书,熟读经学经典,善于诗赋。他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名满洛阳,21岁就跟柳宗元一起高中进士,可谓春风得意,仕途光明。由于围棋下得好,同当时的帝师王叔文意气相投,很受王叔文的赏识,一路扶摇直上。

然而好景不长,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主导的“永贞革新”运动,在权贵阶层的极力反对下,仅仅历时多天就宣告失败。他们先后被贬为司马,流放边远地区,史称“二王八司马”。

刘禹锡被流放朗州,开始了长达23年的贬谪生涯。这一年,刘禹锡34岁,本应正是建功立业的黄金年龄。朗州在现在的湖南常德地区,在当时还是荒芜的蛮夷之地。刘禹锡在朗州也苦闷过,但他不甘沉沦,始终充满着乐观的心情和必胜的信念。千古绝唱《秋词二首》就是这个时期写下的。

秋词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这两首诗中,作者一反古人悲秋的论调,自喻晴空一鹤展翅高飞,而且还哼着小曲,这哪里有半点贬谪的味道,分明是度假的节奏。刘禹锡看到的不是寂寥的秋天,二是比春天还有韵味的秋天。这就是刘禹锡的生活态度,鲜明折射出他的诗情里的豪情万丈。

十年后,刘禹锡奉命回京,第一次下乡考察就此结束。此时他已经四十多岁,按说是不惑之年,应该成熟稳重一些了。可刘禹锡没有,他仍然像年轻时一样,敢怒敢言,豪放不羁。一天,他去玄都观看桃花,抑制不住内心流动的豪情,写了那首著名的《玄都观桃花》

阡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表面写桃花,实际上是托物言志。把朝廷比作玄都观,桃花比作新得宠的权贵。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当年我们改革成果,哪有你们什么事啊,嘚瑟什么啊你们!刘禹锡仍然不向当朝权贵折腰,透露着文人的倔强和清高。很快这首诗传遍朝野,于是刘禹锡又被贬了。

这一次他被贬到了连州,后来又被下放到了和州等地。刘禹锡无论到哪里,都一如既往坚守自己的初心,纵使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在此期间,又一篇大作横空出世,闪耀古今,那就是《陋室铭》。这篇励志鸡汤传诵前年,仍然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历久弥香。

若干年后,刘禹锡再次奉命回京,第二次下乡考察结束。此时他又想起了玄都观,再次来到这里,有感而发,又作了一首诗:

百亩庭院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我刘禹锡又回来了,你们能把我怎么样?挑衅味道十足。从这首诗中能感受到讽刺更为辛辣,态度更为倔强。这就是刘禹锡对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绝不颓废。有时候不得不说,生命的长度也是一种战斗力。刘禹锡虽然官场失意,但他心胸豁达,身体仍然十分健康,而同时期的大部分人都已经作古。

然而因为这首诗,刘禹锡再度被贬……

经过多年沉浮,刘禹锡晚年还算不错,官居三品,估计皇上也是服了他了,这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啊。

白居易晚年与白居易是邻居,在一次诗歌唱和中,刘禹锡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晚年的刘禹锡锋芒似乎不再犀利,然而诗句里流露的仍然是积极向上的豪气,没有因为自己的老去而哀叹,而是为更多新人出现而欢呼。怀念故友,大彻大悟,真名士,真风流。

白居易晚年评价刘禹锡,“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从此,“诗豪”就成了刘禹锡的专有称呼。所谓“豪”,不仅仅是指刘禹锡的诗风豪气,更多的是对他本人性格豪爽的赞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