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独爱菊,为何写桃花源记而不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曾出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职,最末一次出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年便挂冠而去,归隐田园。

陶渊明爱菊,众所周知。不但有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句子“晋陶渊明独爱菊”为证,陶渊明自己的诗也吟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自己超脱尘世之外的悠闲与自在。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陶渊明如此爱菊,那么他表达自己理想与追求的名篇《桃花源记》,为何不取名“菊花源记”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桃花代表理想,菊花隐喻现实

桃花三月盛开,背景是“草色青青柳色黄”,生机无限,美艳惊人。李白的“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就是例子。杜甫也有诗赞美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可见桃花是美的化身,代表理想与追求。春天是一年的开端,刚起头,有的是希望。春天盛开的桃花也带给诗人无限的向往与期冀。

菊花开在秋季,一个成熟与冷静的季节。经历过官场的种种约束,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这时也已步入思想成熟的中年。此时,他政治态度明确,生活选择清晰,正式开始了他的田园隐居生活。菊花坚忍飘逸,高洁宁静,与诗人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气质相契合,隐喻作者对现实的选择。

桃花渲染了神秘的氛围,为描绘如诗奇境作铺垫

春日溪流澄澈,两岸桃林如诗如画,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氛围。另外春季万物勃发,令人畅想无限。那么接下来,渔人进入奇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景次第在眼前展开就顺理成章了。

如若换为秋日,溪流两岸菊花丛丛,美倒也美,那么进入奇境后那种青葱蓬勃的景象就会被层林尽染、收割殆尽的场面替代。尽管秋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带给人无穷的欢欣和满足,但在留白,富有诗意,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这一点上,远不及春。

比如,玫瑰象征爱情,而男女相约花下,情意绵绵,温馨浪漫,文学作品中选取的场景却大多是桃花盛开,缤纷如霞。即便主人公内心泛起些许惆怅,那情也是美丽的。如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或者一度荣登热剧榜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桃花如梦,转瞬即逝;菊花冷静,一如眼前。

作者在《桃花源记》里描绘的理想社会,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环境优美,人际和谐。它终究是远离现实的,不可能实现的。桃花如梦如幻,奇境出现或消失,皆有可能。这为文章最后再觅桃源而不得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

而菊花冷静,一切皆在眼前,不适宜作空想完美社会的背景。它是成熟思考、理性选择的伴侣,适与哲理和真相为邻。

总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论是意境的营造、主题的选取、题目的敲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陶君爱菊之清风傲骨,爱菊之坚忍淡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向往富足、美好、和谐的生活。如果以人作比,那么菊花是同甘共苦的发妻,桃花则是梦想中的情人。以桃源象征理想追求,也就特别容易理解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4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