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1225/5154120.html
今天是年3月6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关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惊蛰,有哪些知识是我们不知道的。
惊蛰简介: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惊蛰的由来:
惊蛰日清晨村童到田间咒雀,击打钢器,沿着田埂而行,唱咒雀词。
把石灰、灶灰、唇炭追撒在墙角及偏僻处。
用香油煎糕,或者用韭莱做成荤素各种饼,煎炸饼豆以驱除百虫。
把黄豆用盐水浸泡,二十四小时后,将水滤去晒干。放在锅中妙熟,全家人吃炒豆,称之为吃蝎子毒。
西府海棠、玉兰、排桃、绣球、杏花、宝相花、种田红、木挑、李花、月季花、剪春萝等上市。
民间很多地方的人们将惊蛰称为“二月节”。其实早在西汉《礼月令疏》是把惊蛰放在正月,而把清明放在二月。到了东汉刘欲的《三统历》将惊蛰改为二月节。既然叫“节”,那就自然少不了精彩有趣的民间习俗活动。
常言道,“春雷惊百虫”。惊蛰一到。天气转暖,昆虫和细菌开始活跃,容易滋生疾病,因此山东的农民会在惊蛰日生火烙煎饼,取“烟熏火燎灭害虫”之意:与之相类似,陕西人会在这天炒黄豆,广西的瑶家炒玉米,江苏瓜洲人炒糯米,福建的客家人不但要炒豆子、麦子,还要煮连毛芋子、做芋子饺。不论东西南北,或熏或妙,取的皆是“炒虫”、“驱虫”之意,提醒人们要及时灭虫除害。
此外,惊蛰日还有灭小人嘴的习俗,不论是“祭白虎”还是“打小人”,都是取灭掉小人的阻挠,保证前程的顺利和生活的顺心之意。
惊蛰
雨水后十五天,北斗斗柄指向甲。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三百四十五度,春雷鸣动,蛰虫都被惊醒,从地穴中爬出,故而得名惊蛰。
咒雀
惊蛰咒雀,目的是在这一天咒过鸟雀,直至谷物成熟时,鸟雀都不敢来啄食谷物。虽然属于无稽之谈,但也是农家爱惜米谷的表现。云南宜威,惊蛰时儿童咒雀,一定要把自己家所有的田埂走遍,才可以回家。有咒雀词道:“金嘴雀,银嘴雀,我今朝,来咒过,吃着我的谷子烂嘴壳。”
撒石灰
时值惊蛰,民间多有驱虫之举,江西南昌在这天炒豆,名曰炒虫;b#溪一带将石灰撤在厅柱础石旁,据说不生虫蚁。广东大浦家家都将黄豆或麦子反复春炒,以驱除虫蚁。湖北天门一带,儿童敲打征鼓木梆,歌唱游行,称为赶虾蟆;湖北恩施则用石灰撒地,画出弓箭形状,称之为射虫。江苏堆宁这一天炒栗子,称为爆虫;常熟一带的居民在白纸条上用红笔写“二月二,诸虫蚂蚁直人地”字样,贴在桌脚床脚,以驱虫蚁;镇江等地用守岁剩下的蜡烛照虫;松江则有烧蛇王香的做法。
我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各省,每年有六个月以上温度超过十七摄氏度,冬季也常在三摄氏度以上,气候温暖,雨量较多。各季节的空气也异常潮湿,最宜于各种寄生虫的繁殖。其中最足以称为祸患的,如疟蚊、虱子、跳蚤、钩虫、血丝虫等等。南方人体质远比北方人差,这也是一大原因。所以防除害虫,华南比华北更为重要紧迫。福建有谚语道:“惊蛰不杀虫,寒到五月穷。”
石灰性辛温,略有毒,能吸收湿气,使物体干燥、坚实而不腐败,这是它的特点。在医学上,主治恶疮、癫痛等,和盐一起用,还能愈合创口,凝固血液,有止血的功效。把石灰贮藏在瓦瓮里,收藏食物,可以避免潮湿、腐烂及生虫子。《千金月令》称惊蛰这一天,把石灰撤在门槛外,可彻底驱除虫蚁。
撒蜃炭
蜃是水中蛤类的总称,各种蚌类和牡砺都属于蜃类。将蜃壳烧成灰,称之为蜃炭,能除虫防湿,其功用和石灰相同。
自古时起,人们就用蜃炭预防疾病及保护棺撑等。据《周礼·秋官》记载:“赤发氏掌除墙屋。以屋炭攻之,以灰洒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虫。”狸虫就是跳蚤、虱子之类的东西,都是传染疾病的媒介,故而需用蜃炭和水洒遍房屋的每个角落以灭虱蚤。《礼记·植弓》中载:“有虞氏瓦棺,始不用薪,夏后氏塑,周殷人棺撑,周以蜃炭。”另有《周礼》载:“掌度,掌敛互物z物,以供间扩之用。”郑玄注日:“互物者,蚌蛤之属。间,塞也。扩,穿中也。将葬,先塞屋灰以御湿,使棺木不朽。”
周代石灰还没有出现,所以蜃炭很是被人珍视,只有贵族和富豪之家才能使用。《左传·成公二年》中记载:“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注曰:“烧蛤类为炭以瘗葬。”把蛤烧成灰用来填塞棺掉,在当时是诸侯们使用的一种方法,属厚葬。蜃炭价值之贵重由此可知。而如今凡是近海及临近江河的地区,产蛤量多的,都可大量利用蜃炭以除温驱虫。
煎香油饼
香油就是芝麻油,是用芝麻籽榨取的脂肪油,性甘微寒,是淡黄色或金黄色的油状液休,暴露在空气中也不易蒸发,主治暗哑,通大小肠,敷治各种恶疮,杀虫,秃发的还可用它生发,《本草纲目》称芝麻油可解热毒,灭毒虫。用香油煎炸食物,香气四滋,可使灶台上的虫类绝迹。惊蛰这日各地均有煎食糕饼的风俗。俗称熏虫。
吃韭馅饼
这一天,用韭菜做馅饼,是因为韭菜性辛微酸,含有挥发性油质,能散疲活血,温中下气,补虚壮阳,在肠内起消毒作用。韭菜汁外用可除各种蛇蝎恶虫之毒,如果有虫子爬人耳内,用韭菜汁灌人就可将虫子赶出。
惊蛰的诗句:
《惊蛰》
促春透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陶渊明(约-),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人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得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渊明的诗以田园生活为主要题材。这首诗描写了春雷后天气转暖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安于现状、安于山野的田园生活。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洞水。
饥动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凛无宿储,摇役扰未已。
方渐不耕者,禄食出间里。
韦应物(-),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Q卷本《韦苏州集》。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这首诗是韦应物任某地刺史时所作的。字里行间表达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以及自身无劳而领捧禄的惭愧心情。
诗词今译: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堆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将开始。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千活,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看着这些,我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捧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前面两句描写了春雨过后一片美好的田园景象,农民自惊蛰起就要开始春耕。一家人整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于农活,家中却无隔夜粮,劳役还远没有结束。后面一句,诗人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棒禄却来自乡里,心中万分惭愧自责。这种思想感情的抒发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并且作为古典诗歌中的优良传统一直为后世流传。
《惊蛰日雷》
[宋 仇远]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唯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仇远((-)。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仇远的词风大致与北宋词人周邦彦和南宋词人姜夔相近。传世的作品有《一七言诗卷》。
《义雀行和朱评事》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势余。
口街黄河泥,空即翔天隅o一夕皆莫归,晓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幼幼。
雏既通迪飞,云间声相呼:〕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贾岛(-),字浪〔闻)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琢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
有《长江集》10卷,录诗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这首诗描写了惊蛰时节燕雀的活动情景。在诗中,诗人赞颂了燕雀的勤勉,并以此自勉:“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感觉自己还不如小小的燕雀,甚是惭愧呀!
惊蛰对联:
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惊垫秧,赛油汤。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惊垫高粱春分秧。
惊势地化通,锄麦莫放松。
麦锄三遍无有沟,豆锄三遮团溜溜。
麦子姗三遍,麦缝像条线。
麦子姗三遍,等着吃白面。
麦子锄三遍,皮薄多出面。
点在惊蛰口,一碗打一斗。
惊蛰过后雷声响,蒜苗谷苗迎风长。雷响惊蛰前,夜里捕鱼日过鲜。
惊蛰云不动,寒到五月中。
过了惊势节,亲家有话田间说。惊垫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蛰未雷。小满发水。
惊蛰雷声,全月雷轰轰。
惊蛰一犁土,春分土气动。
惊蛰刮大风,冷到五月中。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雷打惊蛰前,二月雨连连。雷打惊蛰后,旱天到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