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岁白居易,人间的忧愁,在山寺这

早年的白居易仕途还算是顺利,有才华,有理想,年纪轻轻就考上了进士,曾担任校书郎,官至左拾遗,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可谁能想到不过几年的光景,就因为直言不讳,触犯了权贵,朝廷对他处处排挤,被贬江州司马。公元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送客至湓浦口,“忽闻水上琵琶声”,这琴声勾起了江州司马的无限惆怅之情,听闻琵琶女的遭遇,又增生许多的感触,“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经历,江州司马青衫尽湿,也成就了一首《琵琶行》。

公元年,白居易任江州司马三年了,这时候的他才四十五岁,当年四月,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白居易登大林寺,原本已经不期望能够看到春景,却在此次登上,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他看到了一片开始盛放的桃花林。有感而发,兴之所至,就写下了一首《大林寺桃花》,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句,内容及其预言都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只不过是将登山时看到的景色做了一番陈述和描写。但只要细细的读和理解这首诗,就会发现平淡而自然的诗中,有着深刻的已经,“人间”的忧愁,在“山寺”这个仙境中,能够得到宽慰,这也是这首简单的小诗,能够得以流传千古的原因。

“人间四月芳菲尽”,将诗人登山的时节陈述出来,四月份已经是孟夏,在这样的不期而遇之中,诗人看到了“山寺桃花始盛开”,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林,这始料未及的春色突然映入眼帘,是多么的让人感到惊喜和诧异。在这两句中,“芳菲尽”和“始盛开”在对比中相呼应,字面上看似写景,实际上是感情和思想的跳跃,由一种失望的感叹之情转变为欣喜和心花怒放,人间大地在四月的时候百花凋零,而高山上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多让人惊喜。

诗人在登山之前,还为春光的匆匆失去而感到幽怨,这一点从第三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中可以看出来,在这样的怨恨、失望和恼怒之下,突然看见的桃花林,更让人心花怒放。在这样的感触之下,诗人的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看着眼前的桃花之景,想到自己此前怨恨春的无情,没想到是自己错怪了春,春天并不是匆匆离去,只是跟诗人玩起了捉迷藏,躲到这山中来了,这样的比喻非常的传神和生动。

这首诗中,诗人用桃花来代替抽象的春光,将春光描写的具体有形象;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仿佛春光真的有脚会行走一般,躲来躲去的,不只是拥有拟人化的躯体,还有人一般的性格,顽皮、天真而可爱。短短的四句诗,将自然的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活灵活现,如果诗人没有对春天的无限留恋,没有童心,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

在诗的开头,诗人用了“人间”一词,人间的芳菲已经凋零,而“山寺”中的春天刚刚来临,诗人的这一奇遇,这样的景色都有别样的感受,仿佛“山寺”是仙境,而登山就像是从人间的现实,一步跨越到了仙境之中,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山寺”是让人忘记忧愁的地方,在“人间”遭遇的困境,都能够在这桃花盛开的仙境之中得到解脱。人生在遇到难以化解的忧愁之时,说不定解脱之法就在那远离喧嚣的宁静之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