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考点总结

考点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植有5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曾做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归隐田园。

考点二:重点字词

1俨然(yǎn).豁然开朗(huò)垂髫(tiáo)阡陌(qiānmò)邑人(yì)便要还家(yāo)

2.古今异义字词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新鲜

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不管

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延古:请今:延长.延伸

3.一词多义

具:都/详细地

舍:舍弃/房子

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

乃:于是,就/竟然

寻:寻找/随即,不久

遂:终于/于是,就

4.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5.词类活用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6.本课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

考点三、课文结构:

渔人的行踪:发现→进访→离开→再寻。

一、(1):逢桃林——渔人发现桃林。

二、(2-3):访桃源——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经历。

三、(4-5)寻桃源——渔人离开桃源,再寻无果

考点四:问题探究

1.渔人进入洞后,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看到的桃源是个怎样的社会?

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和平安宁、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3.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桃源人对陌生人惊异,表明了桃源人已经与世隔绝很长时间了。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社会动乱、黑暗、百姓生活痛苦而感叹惋惜。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什么?

桃源人不希望离开桃源,不希望外界的人打扰桃源人的生活。同时为下文再寻找桃源而不得做铺垫。

4.结尾“不复得路”,作者为社么这样写?

给我们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一个虚构的世界。并且给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

5.本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理想?当时条件下能否实现?我们如何看到这种理想社会?

(1)本文描写了一个没战乱,没压迫,人人平等,富足安宁的社会。

(2)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这种理想社会反映了当时人民反对压迫和战争,向往安定和平的强烈愿望;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只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当时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考点五:课文主旨

本文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描绘一个虚伪的世外桃源美好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强烈愿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5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