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遗失的美好生活向往桃花源记

幼时读《桃花源记》,只道是随着陶渊明的步伐闯入一片桃花园林。

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当时的理解侧重点在于对现实的不满和抨击。

长大后再看这篇文章,更多的在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桃花源的美好吸引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源,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杂草树木,花朵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去看一看。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如此的景色,莫说作者,只怕谁都会被此景象所吸引而去。

安静祥和静谧的氛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现代人的忙碌生活使得一些农家乐成为人们休息日的首选活动。

多好呀!忙碌的思绪在此时此刻消失得烟消云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一片祥和之中。

隐世之举的萌芽雏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看到这里不禁在想:

有这样一片安静祥和静谧的地方,我想不乏会有人想要在其中隐居避世。

远离复杂的人性,远离利益的影响。

没有生活的压力,没有工作的烦恼。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晚看着辽阔的星空,数着闪烁的星星。

真正实现美好的生活向往。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路。

这片美好需要用心维护,为什么要破坏它呢?

保留本真的内心美好

幼年时期不懂《桃花源记》,长大后却成了喜欢的散文之一。

如果描述,使得桃花在人们心中成为一种美好的代表事物。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日时期,万物复苏,世间万物如此的美好,雾霾烟消云散,到处都是勃勃生机。

《桃花源记》刻画的是每个人最初的内心世界。

随着经历越多,阅历越广,这份美好便隐藏在了内心最深处。

当你回首寻找这片园林的时候有苦难,有险阻,有难过,有失落。

有些人能够顺利找到再次进入这片园林,有些人永远找不到。

因为它是一个不曾被污染的世界。

保留本真的美好,能够让你再一次体验返璞归真。

每个人都要小心翼翼的保护起来这片桃花园林,它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

也不要让这片桃花园林消失,因为它正是你憧憬的美好向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5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