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
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俗语说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苏州是最美好的地方。苏州,古称吴,又称姑苏、平江等,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古城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文人心中杏花春雨江南的美好。“吴中”“姑苏”“阊门”“苏台”“枫桥”“寒山寺”“馆娃宫”等苏州名胜比比皆是。可以说,苏州使诗词变得丰富多彩,也使古诗词更富有意味。
“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水乡
苏州之所以那么频繁地出现在古代文人的诗词中,得益于于苏州所具有的典型的江南风景。诗人送朋友前往的“吴”,即是苏州,又叫姑苏,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诗人抓住这些特点,把苏州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描绘出来了。
送人游吴
唐·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注释
枕河:临河。枕:临近。
闲地少:指人烟稠密,屋宇相连。
古宫:即古都,此处指代姑苏。
水港:河汊子,指流经城市的小河。一作“水巷”。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未眠月:月下未眠。
译文
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
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
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
遥想远方的你,在月夜未眠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思乡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州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地域特色,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是在水上。诗歌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点明了苏州的悠久历史。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中心转变为经济重地了。“水港小桥多”则是诗人用白描手法营造出来的水乡美景:弯弯的河道,较之于整齐宽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动的灵性;遍布的小桥,连接着生活的此岸和彼岸。小桥、流水构建的生活,有着令人心折的精致和让人轻易陷入的漫不经心。这样的美,是别处没有的。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诗人很喜欢“夜市”和“春船”这样的繁荣、热闹。在中国古代,只有经济发达的城市才会有夜市,莲藕则更是苏州当地最具特色的水产,绫罗绸缎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征。仔细吟诵诗句,我们仿佛可以看见苏州人们正趁着夜市的灯火谈论生计。那些远方微明的灯火,一晃一晃,仿佛黑夜中闪烁温暖的星星。水乡所有的生活,就像没有受到任何打搅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此联是诗人所设想的别后情景。此处才道出了送别之意,足见诗人谋篇布局之匠心独具,显得余味悠长,耐人寻味。
此诗以想象出之,格调清新活泼,篇末喟然一叹,可谓动人情思,引人遐想。诗人笔下的苏州江南水乡,更是令人读来如临其境,恍如人在画中游。
姑苏城外的不眠之夜
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天的夜晚,一个失意文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他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
枫桥在寒山寺北,距山门不过百步之遥,犹如一弯新月横跨在枫江之上。枫桥是唐代的官道要冲,大运河的航道晚间都会封闭起来,往来的船只便会停靠休息。当年张继夜泊时所见的古桥早已不存,现在的这座是清朝重建的。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全诗抓住一个“愁”字展开。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诗人泊船于枫桥之下,本来心情就已凄恻,却偏逢残月。残月也许已给诗人一丝莫名的预示,更兼乌鸦悲鸣!满天的飞霜又怎能不令诗人一阵阵伤神?
“江枫渔火对愁眠”,经霜后鲜红似火的枫叶与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霜天夜晚呈现出一种朦胧美,给这幅秋江月夜图平添几分悦目赏心的风姿。然而,诗人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时,笔束一顿生出一个“愁”字来。诗人面对美景,却没有半点欢乐,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是为什么?诗中没说,不得而知。作家张晓风的散文《不朽的失眠》中提到,张继是落第而归,途经苏州,夜泊枫桥。科场失意的他意乱心烦,自是“对愁眠”了。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成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桃花庵里的桃花仙人
桃花坞是苏州的文化地标,浸染着江南的秀逸民风,彰显苏州的繁华市井。唐寅(字伯虎)是苏州文人的缩影,在书法、绘画、诗文、藏书方面均有成就。他科场失意,落拓半生,在苏州城内桃花坞筑桃花庵,与好友祝允明、文徵明等日饮其中,蔑视世俗,狂放不羁,曾作《桃花庵歌》以言志。
桃花庵歌
明·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间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注释
庵:屋舍。
坞:四面高,中间低的地方。
鞠躬:恭敬谨慎的样子,表示屈从,屈服。
五陵豪杰墓: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都在长安附近,后人也用“五陵”指富贵人家聚居长安的地方。
无花无酒:指没有人前来祭祀。摆花祭酒是祭祀的礼俗。
赏析
全诗画面艳丽清雅,风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风舞雪,意蕴醇厚深远。虽然满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毫无低俗之气,反而笔力直透纸背。
诗歌前四句说自己是隐居于苏州桃花坞里桃花庵中的桃花仙人,种桃树、卖桃花沽酒是其日常生活。这四句有意突出“桃花”意象,借桃花隐喻隐士,鲜明地刻画了一位优游林下、洒脱风流、热爱人生、快活似神仙的隐者形象。次四句描述了诗人与花为邻、以酒为友的生活,无论酒醒酒醉,始终不离桃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时光流转、花开花落而初衷不改。这种对花与酒的执着正是诗人对美好和自由的追求。下面四句直接点出自己的生活愿望:不愿追随富贵之门、宁愿老死花间。通过对比,写出了贫者与富者两种不同的人生乐趣。接下去四句是议论,通过比较富贵和贫穷优缺点,深刻地揭示贫与富的辩证关系:表面上看富贵和贫穷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但实际上富者车马劳顿,不如贫者悠闲自得。诗人这种蔑视功名富贵的价值观在人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时代无异于石破天惊,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超脱豁达的人生境界。
失伴鸳鸯的夫妻情深
阊门是苏州古城之西门,于金门之北,沿七里山塘,可直达虎丘。贺铸和妻子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去世后埋葬在那里。据说,贺铸容貌丑陋,人称“贺鬼头”。可是,他的词写得好,他的妻子非常贤惠,夫妻感情很好。如今重游故地,他不由想起死去的妻子,十分怀念,就写下这首《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全词写得很沉痛,十分感人,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
何事:为什么。
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
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
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赏析
这是一首情深辞美的悼亡之作。词人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遂脱口而出:“同来何事不同归?”这一问,问得十分无理,但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借用典故,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比喻自己知天命之年却成为鳏夫,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后的梧桐枝叶凋零,生意索然,来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头白”二字一语双关,鸳鸯头上有白毛,而词人此时已年届五十,也到了青丝成雪的年龄。这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词人的孤独和凄凉。
“原上草,露初晞”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原上草之露初晞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同时这里也是用典,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这样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
下片“旧栖新垅两依依。”因言“新垅”,顺势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之句,牵出“旧栖”。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很自然地转入到自己在“旧栖”中的长夜不眠之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这既是抒情最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两句。平实温馨的生活细节将妻子的贤慧、勤劳,以及夫妻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表现得朴实感人,读来哀惋凄绝,令人感慨万千。
姑苏台上的吊古之情
姑苏台又名姑胥台,在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姑苏台遗址即今灵岩山也。公元前年,始建于吴王阖闾,后经夫差续建,历时五年乃成。建筑极华丽,规模极宏大,以供吴王夫差奢靡,娱乐。唐天宝初年,李白游姑苏台时,写下了《苏台览古》一诗,通过对姑苏台今昔变化的描写,表达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
苏台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释
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旧苑:指苏台。
菱歌:江南水乡人们采菱时唱的民歌。
清唱:形容歌声婉转清亮。
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夫差宫廷里的嫔妃。
赏析
此诗题为“苏台览古”,起句的“旧苑荒台”,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写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枝叶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读者极愉悦的感受。人事的变迁,兴废的无常,“新”“旧”的不变,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诗人凭吊古迹的感慨。次句接写由杨柳岸边湖中传来的一阵阵清丽的江南菱歌,更为这人间春色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馆娃宫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宴乐……一切都已化为乌有。三四两句是经由“旧苑荒台”引起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像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是历史的见证人。
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