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在诗词中的五个意象,不止代表了爱情,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许多诗人都会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上,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例如桃花就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意象类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向春风”等等,可以说从诗经开始,桃花就被给予了生命,那桃花具体有哪些内涵呢?

一、桃花与爱情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曾今有一才子,出门独游,路过桃园时巧遇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两人虽暗生情愫,却也只是发于情,止于礼,交谈片刻后便有各自离去,再过一载春秋之后,崔护来寻找佳人,却再也没有寻得,便在昔日相识之处题诗一首——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个凄美感伤的没有结局的爱的故事。美丽的邂逅,换来的是无奈的追忆。青春美丽女子的脸庞与娇艳的桃花相映成辉,照耀在诗人心里,而今,美丽的女子不见踪迹,只有桃花依旧在春风中摇曳。自崔护此诗一出,“人面桃花”和“桃花人面”意象便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永恒经典。

二、桃花与佳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从《诗·召南·桃夭》开始,桃花意象便与美丽的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桃花色彩粉红,桃花意象常与女性与爱情相联系,人们赞美女性的美丽,常用“桃花脸”、“桃花色”形容。

此外,桃花飘零意象与美人迟暮相映衬,二者经常在诗歌中交织。王建《宫词》:“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桃花飘零,残红四散,本来是令人叹息哀婉的意象,但皇宫深院中的宫女却感到桃花的凋谢是为了结出果子。桃花尚且能够结子,而自己的青春如桃花般易逝,却无法像普通女子那样,结婚生子,享受天伦之乐。与桃花相比,宫女的命运更加可怜,更加可悲!

三、桃花与小人

除了佳人、爱情等美好的意象外,桃花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内涵,那就是代表了小人,从先秦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以物来代替道德人格的传统。

在唐诗中,桃花意象因其俗艳,妖娆,轻薄,繁盛,生命短促而成为“小人”的象征物。

唐代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写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将满朝新贵比作绚烂、红艳、喧嚣的满观桃花,讥讽当朝新贵那副势焰嚣张得势小人的丑态。

在十年之后,刘禹锡被贬后再回到京城,再游玄都观,又作了一首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以净尽的桃花与开放的菜花进行鲜明对照,以净尽的桃花比喻得势新贵,其权势瞬眼辄空,最终落得身败名裂,被逐出政治舞台的下场。

四、桃花与隐士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这个“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俨然成为古人心中的理想国。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桃花源与隐逸情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唐代诗人对桃花意象的营造时,自然不会忘记桃花意象蕴涵的隐逸情怀。李白《山中答俗人》:“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以与俗人问答的方式,以看似漫不经心之笔,表现诗人自得自足的对隐居之趣。诗中至少有两种意味在其中,一是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与桃花流水相伴,别有一番风味,呈现的是诗人那超脱世事,怡然自乐之情。

因此当朝廷要征召李白入长安时,李白才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回应!

五、桃花与青春

桃花大都绽放于阳春时节,烂漫夭艳,花团锦簇,可遗憾的是其花期相当短暂,开也匆匆,败也匆匆。因此容易引起敏感的文人惜春、伤春之感。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明媚的桃花让人注目忘怀,惜春之情油然而生。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满天的桃花如红雨般洒落,越是美好的事物越容易凋零,诗句将青春的流逝,生命的短促写得美艳凄凉哀怨至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当惜春、恋春、怨春无觅处的白居易看见四月的山寺仍有桃花绽放,顿生再与春色相会的喜悦之情。

总之,花开花谢都是自然之理,桃花永远只是桃花,只是我们的心境不同而已,范文正公“不已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境也许更加值得我们追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4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