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八下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八下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桃花源记》一、文常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二、特殊用法字词1.通假字便要.还家(同“邀”,邀请)2.古今异义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②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单指男子的配偶)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⑤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管)⑥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⑦得其船,便扶.向路(扶:古义:沿着、顺着今义:搀扶)⑧得其船,便扶向.路(向:古义:先前的今义:向着,朝着)3.一词多义①舍:便舍船,从口入(动词,离开)屋舍俨然(名词,房屋)②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③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④之:忘路之远近(结构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具答之(代词,他们)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⑤其: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那)其中往来种作(代词,指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渔人)⑥遂:遂与外人间隔(副词,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副词,终于,竟)⑦志:寻向所志(标记,名词)处处志之(做记号)4.词类活用①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②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③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记号)④欲穷.其林(穷:形容词作动词,尽)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①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渔人”,可补充为“(渔人)便舍船,从口入”)②便要还家(省略主语“桃花源人”和宾语“渔人”,可补充为“(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④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水源”)《小石潭记》一、文常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二、特殊用法字词

1.古今异义①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②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③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2.一词多义①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成为、形成)②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不可知其源(可以)明灭可见(助动词,能够)③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卷石底以出(承接,不译)以其境过清(由于、因为)④清:水尤清冽(清澈)其境过清(冷清)⑤而:西南而望(表修饰)记之而去(表承接)⑥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隶而从者(跟随)⑦环:如鸣珮环(玉环)四面竹树环合(环绕)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③潭西南..而望(向西南)④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⑤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⑥下.见小潭(在下面)⑦日光下.澈(向下)(2)动词作名词如鸣.珮环(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3)意动用法心乐.之(以……为乐)(4)使动用法凄.神寒.骨(凄:使……凄寒:使……寒)三、特殊句式1.倒装句: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2.省略句: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样子。《核舟记》一、文常出处: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二、特殊用法字词1.通假字①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②左手倚一衡.木(同“横”,横着)2.一词多义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②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③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但是)④之:径寸之木(助词,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⑤其:其两膝相比者(他们)其人视端容寂(那)3.词类活用①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③中峨冠..而多髯者(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④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诗经》二首《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共篇,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用于宴会的典礼;《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庄子》二则一、文常庄子(约前—前),战国时期哲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老子齐名,两人并称为“老庄”。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二、特殊用法字词1.通假字①北冥.有鱼(同“溟”,海)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同“耶”,疑问语气词)2.古今异义①怒.而飞古义: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今义:生气,发怒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泛指海上运输③野马..也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野生的马④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⑤子.非我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孩子,儿子3.一词多义①息: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②为:其名为鲲(叫作)化而为鸟(成为)③其:其名为鹏(代词,它的)其视下也(代词,代大鹏)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是……还是……)不知其几千里也(代词,它,指大鹏)④而: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怒而飞(连词,表修饰)⑤固: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⑥于: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⑦之:是鱼之乐也(结构助词,的)我知之濠上也(代词,代“鱼之乐”这件事)子之不知鱼之乐(主谓间,取独)鲲之大(主谓间,取独)鹏之背(结构助词,的)垂天之云(结构助词,的)鹏之徒于南海(主谓间,取独)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主谓间,取独)

天之苍苍(主谓间,取独)4.词类活用《齐谐》者,志怪..者也(志:名作动,记载怪:形作名,怪异的事物。)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南冥者,天池也。(“……者,……也”表判断。)②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①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应为“以六月息者去也”。)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3.省略句我知之濠上也。(“知之”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我知之(于)濠上也”。)《礼记》二则一、文常《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二、特殊用法字词1.通假字①《兑命》曰“学.学半”(同“敩”,教导。)②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③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①虽.有佳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③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④大道..之行也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而长的路⑤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⑥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⑦教学相长.古义:促进。今义:增长。⑧虽有至.道古义:达到极点。今义:到。⑨鳏寡孤独.古义:老而无子。今义:一个,唯独。3.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学”同“敩”,教导)学学半(动词,向别人学习)②其: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③独: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单,只)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名词,老而无子的人)④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⑤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⑥闭: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杜绝,闭塞)故外户而不闭(动词,关门)4.词类活用①不知其旨.也(旨:名词作形容词,味美)②不知其善.也(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处)③不独亲.其亲(亲:意动用法,以……为亲)④不独子.其子(子:意动用法,以……为子)⑤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⑥谋.闭而不兴(动词用作名词,奸诈之心。)⑦盗窃..乱贼而不作(动词用作名词,盗窃的事。)三、特殊句式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马说》一、文常韩愈(公元-),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马说》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二、特殊用法字词1.通假字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④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仅)2.一词多义①其:其真无马邪(加强诘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加强感叹语气)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策之不能其道(代词,指千里马)②策:策之不以其道(策: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策:名词,鞭子)③之: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不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策之不能其道(代,指千里马)④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⑤以:不以千里称也(因为)策之不以其道(按照)⑥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⑦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同“饲”,喂)3.词类活用①策.之不能其道(名作动,用马鞭驱赶)②不能尽.其材(形作动,竭尽)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形作动,吃尽)《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常:杜甫(年--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卖炭翁》白居易(年--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0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