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独爱菊,为什么要写桃花源记,而

白癜风在北京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a_4603791.html

菊,花之隐逸者也,是隐士陶渊明的标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向往的归园田居的生活。

菊作为花中隐者,符合《桃花源记》隐居世外的惬意人生,那么为什么是“桃花源记”,而不是“菊花源记”?

双木成林,桃花林增强世外另一方天地的幽蔽性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晋太元中,一武陵人靠捕鱼谋生。一日,沿溪前行,不知走了多远。

忽然看见岸边有数百步之遥的桃花林,其中杂树全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面对眼前美景,渔人颇觉怪异,好奇心让他继续向前划行,想行至桃花林的尽头。

图片源自网络

“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营造了层层掩映、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繁复、幽深氛围,使桃花林尽头通往世外的小小山洞口更加朦胧、幽蔽,不轻易被人发现,显示出隐士们归隐绝境的决心。桃花林起掩护作用。

修饰桃树的量词是“棵”,可见桃树形体之大;菊花则用“丛”、“簇”修饰,犹见其矮小之状。

如果溪岸种着数百步的菊花,无法形成高大的遮挡之势,菊花尽头的山洞也就完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举目一望便可看见。

如此一来,世外之地不足以堪称绝境,还没等渔人到来,就早已被其他人发现了。

因此,较之菊花,桃花林能够增强世外另一方天地的幽蔽性。

图片源自网络

生机盎然的环境反映富足的民生

陶渊明有“大济苍生”之志,但是腐败的东晋王朝、连年的军阀混战、繁重的赋税徭役,使得陶渊明志不得伸,抱负无法实现。

《桃花源记》描绘的世外桃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乌托邦”,既然现实不如意,只得把向往、希冀付诸篇章文字当中,以此发泄不满情绪,同时和不堪的现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

万紫千红总是春。

经历过寒冬,春天是万物复苏、蓬勃生长的季节,因此才有鲜美的芳草、落英缤纷的桃花林,才可见人们在肥沃的田地来来往往耕种劳动,才能在室外看见怡然自得的老人和小孩,也因此才可窥见世外桃源的生机盎然、欣欣向荣,人们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安定和谐,与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初衷相契合。

图片源自网络

菊花盛于秋季。

秋天,草木枯萎,百花凋零,田里的庄稼都收的收,割的割,一派萧瑟、肃杀、荒凉景象;老人、小孩很少有在外溜达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场景根本无从看见,也就无法从渔人的视角感知这里的人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秋季的萧索大多带有消极意味,和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意图背道而驰。

所以,陶渊明独爱菊,即便如此,他的作品也不能处处写菊,有时须随创作意图而定,如果把菊花放在与它不相符的篇章里,产生的只能是不着调、风马牛不相及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1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