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精华#宋诗精选一首,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寄情深远,语意新警,是描写桃花源的名篇。
桃源行
汪藻
祖龙门外神传璧,方士犹言仙可得。
东行欲与羡门亲,咫尺蓬莱沧海隔。
那知平地有青云,只属寻常避世人。
关中日月空千古,花下山川长一身。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妄想长生不老,永久享受人世间的繁华,于是派人四处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却不知神已经留下玉璧,明确他将在公元前年死亡,还曲意将神说的“祖”解释为祖先,而当时的方士们为了讨好秦始皇,也一味地阿谀奉承,认为能求得长生不老的仙药。“祖龙门外神传璧”用《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典。
秦始皇一心想着长生不老,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在他心目中,这世界上存在这样的药材,只是那些高人不愿意将它轻易授之与人,在公元前年,秦始皇曾东行前往碣石,听说这里住着两位方士羡门和高誓,派燕国人卢生前去寻求,并要求两位方士入海求仙。两位方士回来后却对秦始皇说:“在海边一眼就能看到蓬莱仙山,只可惜中间隔着大海,所以无法前往从而没有求得长生不老的仙药”。
其实这人世间那有什么长生不老?万物更替变化才是亘古不变的规律。而真正的仙境也不在蓬莱、方壶、瀛洲三座所谓的仙山上,而是在人的心中,只要心中的欲望不要那么高,不要一味地去追求做个所谓长期享乐的君王,做个寻常避世之人就能达到仙境的目的,这才是平地青云的境界。
秦始皇一味追求长生不老是多么的可笑,也是多么的荒唐,对老百姓采取暴政而不是施以仁政,把天下都当作他们的私有财产,还妄想子孙后代一直君临天下,这样的统治能长久下去吗?只传到秦二世秦朝就灭亡了。自己以一方面纵欲过度,死期将近而不自知,如今只留下日月照耀着华夏大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哀。而桃花源中的山川,才可以让人躲避乱世,长期过上与世无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生活。
中原别后无消息,闻说胡尘因感昔。
谁教晋鼎判东西,却愧秦城限南北。
人间万事愈堪怜,此地当时亦偶然。
何事区区汉天子,种桃辛苦求长年。
金人大举南侵,将徽钦二帝俘获押往北方,从此北宋灭亡,中原自此沦为金朝的国土,宋高宗建立南宋后,恢复北方大宋的故土至今也没有任何消息,一听到有人说起金人南侵的事情,诗人汪藻便忍不住长吁短叹。是谁亲手造成了这一局面,让如今的大宋只保留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呢?这不就是宋徽宗像秦始皇那样,只贪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和江山社稷的安危,才导致这个结局的吗?
秦始皇修建长城是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不断侵扰,其结果也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防御手段。但到了北宋时期,长城早已被北方国家长期占有了,而且幽云十六州这些战略要地,也不在北宋的手里。没有了这道屏障,再加上北宋朝廷政事不修,军备废弛,人心涣散,所以金人长驱直入而没有得到有效抵抗,即使是有那么几个人坚持抗金,都被宋钦宗断然拒绝,这样的结局可想而知。
如今人世间的万事,都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和无奈,在乱世的时候,人们想到了桃花源作为避乱的理想地,其实是虚无缥缈的东西。退一步讲,即使真的有桃花源存在,在金人不断的背景下,作为平凡人,恐怕是居住在桃花源也无法独善其身。为什么宋徽宗偏偏不理朝政,不支持抗金,也不顾老百姓的生活,而是效仿秦始皇,追求自身享受,而蹈亡秦的覆辙。“种桃辛苦求长年”用典刘歆《西京杂记》载汉武帝有求长生之事:“初修上林苑……千年长生树十株。”又旧题班固《汉武内传》:“……以鎜盛桃七枚,大如鸭子,形圆色青,以呈王母。母曰:‘此桃三千岁一生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