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之中,“子午卯酉”四个地支,所代表的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个方位,也是易学中的“四象”之一。当四象交会,桃花盛开之时,便是求得感情或爱情的最好时节。
这大概就是命理学中所说的“桃花运”,指的是男子或女子在爱情方面的运气。当然,桃花运大多是相对于男子而言的,因为桃花应该是女子的专属。
所有的运气都不是与生俱来,这里面包含着一种“偶然”之意,所谓“碰碰运气”大概就解释了这一意义。
大多数的爱情故事都始于偶然,那开篇也真如桃花般美丽。
一个清明节的午后,诗人崔护刚刚参加完大考,也有说是在他落榜之后,他独自一人出城踏青,意欲放松自己一下。巧的是他出城的方向正是长安城的正南。
此时南郊的春天已然是暖风煦煦,草色青青,翠柳依依,桃花朵朵,好一派明媚春色。苏护随意漫步,徜徉并陶醉于其中。忽觉口渴,便行至一家农户门口,用手轻叩柴门,讨一碗水喝。
“谁呀?”随着一声轻轻柔柔的询问,柴门打开,一个面如桃花的姑娘出现在了门口,出现在门前那棵桃树之下,那神态自带一种柔媚,一种矜持,一种娇羞。
短暂的对视之后,苏护怦然心动。这个过程虽短,却也因此开启了他的桃花人生。
由于陌生,由于那个社会男女之间诸多禁忌的存在,除了开门时姑娘的一声询问,二人不可能有太多对话,这个短暂的过程几乎全是沉默。诚然,苏护喝完水之后亦不忘说一声“多谢!”诗人的儒雅,他应该拿捏得很有分寸。
没有停留的理由,苏护虽有留恋,也不得怅然离去。
如果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未免让人有些意犹未尽。好在苏护也不想让自己留有遗憾,于是第二年的清明节他又来了。
依旧是长安南郊,所有景物并没有发生些许变化,而苏护的心思则早已不在这些景物上了。便径直奔向去年的那扇柴门。
一切虽然如旧,但今年的桃花似乎更加艳丽了一些。苏护正要叩门,那手势却在空中凝滞,原来,他看到大门已被一把铁锁锁住。
那就等等吧,或许那姑娘一会儿就回来了。按照正常的想法,苏护肯定会在那里等上一会的,可是他并没有等待太多时间,怅然若失之下,他写下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全诗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唯独最后一句,除写实之外,隐含着诗人的自嘲:寻人不遇,桃花如伊人,我则比春风,桃花之“笑”,实际上是在笑我的多情。
这首诗的题目是《题都城南庄》,南庄未必就是这个村庄的名字,只因它坐落在都城正南。让人疑惑的是,“题”一般都是现场而作,这首诗究竟“题”在了何处,又是用了什么工具题写?难道苏护此次重寻桃花,是带着笔墨去的吗?
这个疑问,还是留给朋友们去讨论吧!
如果故事到这里再一次结束,除了有些让人怅惘叹惋之外,倒不失为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
我想故事此时应该是结束了的,所以才有了这首诗流传下来的意义。
《全唐诗》共存崔护诗六首,而流传最广的就是这首“人面桃花”诗。诗的表意和寓意非常明显,一个看似简单的偶遇和重寻不遇的人生经历,却能够勾起众多人“昨日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苏护也因这首诗成就了他的一世诗名。
然而故事仍然没有结束,唐代孟棨(qǐ)笔记体小说《本事诗》的问世,这段唯美而又凄美的恋情又有了一个浪漫的结局。
苏护题完诗回去之后,心思仍被那“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愫牵绕着、念怀着,虽然“人面不知何处去”,但他还是决定再去寻找一次。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碰碰运气”吧。
几天后,苏护再一次寻至南庄,这次果然“运气”,门没有锁,给他开门的却是一位白发老人。待苏护报上姓名之后,老人便气急败坏地让崔护还他女儿命来。原来自去年崔护讨水喝走后,那姑娘便郁郁寡欢,沉浸在相思之中。前几天崔护来时,刚好父女有事出门,回来看到墙上的题诗,竟然郁结成疾,茶饭不思,今天早上突然香消玉殒,没有了气息。
崔护听后,心中大恸,他跑进屋里,扑在床前,伏身痛哭不已,并一声声地呼唤:“崔护来了,崔护来迟了!”
这痛哭带着悔恨、带着歉疚、带着爱恋和相思,竟然感动天地,姑娘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之后二人结成眷属,从此不再分离。
这种类似于志怪小说的情节,虽然波折,但结局圆满,着实满足了那些追求完美爱情的男女心理。
据说,崔护诗中的“桃花女子”名字叫绛娘,由于历史上对崔护的生平记载不详,因而我们也无法去考证他的这段爱情是否真的如此完美。因为其太过完美,禁锢了人们的想象,因而使这个故事变得平淡起来。
不过,无白书生以为,崔护的爱情故事至题诗后就已经结束,诗中所写之南庄、桃花、少女,或许又是另外一个“桃花源”。想一想,武陵渔人入桃花源,出而复寻不见,崔护此诗,虽可寻得见“南庄”,但只见桃花依旧,那姑娘又到哪里寻去?
莫非这又是一个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