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误区 http://m.39.net/pf/a_8067086.html
(本文涉及的武昌老地名:沙湖、沟口、琴园、琴园路、秦园路)
“琴园”位于今武昌沙湖公园西北边,为“东湖规划之父”任桐于年所建,是武汉市历史上第一座向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
任桐是浙江永嘉人,年到武昌捐了个候补知县,可是直到年皇帝下台也没有补上,从此移居沙湖,不闻世事,自号“沙湖居士”,别字“琴父”。民国后任桐在武昌商埠局任职。年8月5日,他和朋友陈君任到徐家棚沟口一带视察商埠,当时那一带是荒郊野外,杂草丛生,突然远处跑来一条口啣包袱狗,遇见任桐慌忙把包袱放在一株桕书下转身而去。任桐上前拾起包袱打开一看是一个女婴,顿时心生怜爱,抱回家中叮嘱家妾邱氏好生抚养。邱氏十分喜爱这个女婴,视为己出,为其取名“我改”,就这样任桐有了第二个女儿。至从有了这个小女后,任桐竟然时来运转,事事顺意。感念沙湖赐女之恩,年春,任桐在沙湖西北湖滨沟口一带购地百亩,大兴土木,仿《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样式,修建了中国第一个带有现代特征的、江南园林风格的游乐公园,取名“琴园”。琴园东濒沙湖,南通武昌古城,北近青山,西接长江,正面遥对汉阳龟山琴台。有的人以为取琴园之名是任桐向往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之意,其实任桐取名琴园之意是“琴父筑之,琴父居之,乃以己字字之”,他是用自己的字号“琴父”为园林命名的。关于琴园的具体位置,有资料说是在原徐家棚葛化集团塑料厂附近,我查阅武昌地区年代的地图,在沙湖西北边的确标注有“琴园”,大约在今天的外沙湖西北角、水岸新城小区大门对面。而“沟口”在琴园之北的长江边,二者之间有道路相连,虽然没有标注路名,但根据史料推断应该就是任桐修建的“琴园路”了。
在年前后几年的武昌地图上都清楚的标注着“琴园”和“沟口”
任桐自幼自幼喜诗文,擅书画,好山水,对中国园林艺术有很深的造诣。在建设“琴园”的过程中,他把自己对中国山水林园的深刻认识,园林美学思想,对大沙湖的规划、建设构想统统融入琴园的建设中,使之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使之颇具民族特色,又加上现代园林的元素。他耗费巨资,亲自设计,亲自督造,精雕细刻,精心打造。园内亭台楼阁、曲径回廊、荷塘水榭都是他亲自绘图设计;所有景点,楹联题咏,都是他本人自作自书;各处金石古董、名人字画也都是他亲自挑选,亲手布置。他在《琴园自叙》中说到的一件事:他爱琴园中设计建造一栋景观小楼,造价4千余金,是园林中一重要景点。动工建造时他刚好去北京办事,等他回来时楼已建好。可是他一看马上发现与原设计不符,小楼建成了西洋风格。他把造楼的工钱付给工程方,然后将建好的小楼拆除,按中国古典风格的重新建造。此事可见对他对琴园建设苛刻到极致。
谭延闿亲笔为《园林春色》题写书名据任桐的《琴园自述》描述,琴园大门西对汉阳龟山琴台,一进门,只见奇花异木满目,鸟声不绝入耳,使人顿感赏心悦目,悠然自得。左右两条步道连接弯弯曲曲的连廊。中间凿地为池,叠石为山,跨过小溪上的木桥,前方出现一座名为“乐乐”的大厅,里面陈列着琴、瑟、鐘、鼓、陶、坎、柷(音助。木製打擊樂、)鼗(音鼓。拨浪鼓)、磬之類的古樂器,可供爱好古乐的雅士欣赏、演奏。离“乐乐”厅不远是“镜花台”,里面很大,可“奏古乐,舞八佾(音艺。指八八六十四人共同起舞)”,供游客观赏。再往前是“诗窟”,里面收藏着历代名人的诗、书、字、画,以供文人墨客观摩、吟诵、挥毫泼墨。“诗窟”旁有一“不食鱼斋”,“虽武昌鱼之美,不烹以感佛化”,这是专为“不食水族”的佛门弟子准备的。在往后就是有名的“花冢”了。这里有任桐亲笔书写的《花冢记》,记述他如何“好花成癖”,费时十余载广征培养,得数百株奇花异草,置于园中,待众人观赏。不料一夜之间“万紫千红,付之一炬”,无奈将众花合葬成冢。是夜梦十二花神降临家中,感谢他葬花之恩,授予他饰有桃花的藤杖,可以益寿延年。第二天早上任桐醒来,满园桃花盛开,欣喜之余建“十二花神宫”,自号“桃花仙子”。在“十二花神宫”旁,布置有数方奇石,依其形状,分别取名“飞鸿”、“云影”、“听诗叟”以及涓涓有声的“响泉”。
任桐为《园林春色》手绘的琴园局部图
在游园的后半部建有春、夏、秋、冬四个景区。春天景区有琴堤穿过,状若西湖白堤、苏堤。旁有“花柳塘”,塘边一屋门额上题“桃园春晚”,“燕语莺歌,不绝于耳”。在堤的东边有“烟雨亭”,经过“来去桥”可达堤西的“鸳鸯亭”。往前走过“锁烟桥”有“听雨楼”,“十里杏花,盈盈在耳”。旁边不远处的“春草堂”与汉阳遥遥相对,隐约可见“芳草萋萋鹦鹉洲”。此外还有“桃花源裹人家”和“留香水閣”,如此春景恰如人意,恍如世外。
夏天景区则以荷花为主。沿堤行走,满池荷花,叶绿花红,三两蜻蜓立于荷尖。水中有二台,分别种植梧桐,因形似荷叶亭亭玉立,因此取名为“亭亭”。两旁有“竹院吟風”,盛夏之时,可以纳凉。有“观魚台”,看鱼儿戏水另有乐趣。靠北另有“山外樓”,凭栏望去,青山不远。如此夏景,“日長人静,猶蝴蝶之不随春去也。”
秋天景区以“思家”为主题,一偏屋取名“客窗”,寓意“浊酒一杯家万里”之意。有水榭,取名“一天秋”,内厅题曰“月圆人寿”。水榭对面有“出尘阁”,登此閣者,目空大千世界,一麈不染,是得道高僧、佛家信徒讲经论道之处。周边水名“雁荡”,山名“雁山”,以示南北雁山水甲天下。往南由“鳳凰橋”至“廣寒亭”,往北由“霜橋”至“香雪亭”,四圍種桂花、红枫、芙蓉,每到仲秋,桂花飘香,枫叶殷红满目秋色。西北有“平沙水榭”,在此可望沙湖上鸥鸟翻飞,聽落雁啼鸣。如此秋景,令人流連忘返。
武昌琴园中的游客
冬天景区堆土为岭,植数百株梅花,走过“渡春桥”,清香扑鼻,石壁上题有“鼻世界”三字,取《咏鼻世界》中诗句“梅花万树鼻功德,翻得华严世界来”之意。桥边有桕(音旧)树,也称“舅树”,正是任桐捡到二女“我改”之处,感念沙湖赠女之恩,在建园时保留下来。拐角过去有“冷香簃”、“锄月館”、“卧雪轩”,是严冬时节的御寒佳处。梅岭下有“康乐橋”“留履山莊”,中间有一洞,名曰“飛霞洞”,出洞口不远,则见奇岩磊落,古树苍萋,取名“长生谷”。向北過“三叠橋”,有“问渔亭”。回望山頭雲影,林树參差,似雪里有人家。
除以上景观外,园内还有茶楼、戏院、照相馆。任桐还在园内四周开凿十来米宽的人工河,购买了两条机械游船供游客使用。为方便汉口、汉阳的游人,他还修筑了一条从琴园至长江边的道路,取名为“琴园路”。
任桐修筑的琴园,即继承了中国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的传统风格,又与大江大湖、群山奇峰融汇一体,比苏州园林更为大气。加之融进现代公园的元素,使她在当时中国园林建设中独树一帜,很快边成了武汉三镇的一处著名景点,为各路文人雅士必游之地。康有为曾经为琴园作联:“琴谱茶经,轮换风雅;园花池月,悟彻禅机。”
武昌琴园-民国九年第六百五四号门票
琴园是任桐花费巨资修建的私家林园,但他并不藏私,对公众开放,大门建有票房,门票只收五分大洋。他的真实用意是为后世的园林专家留一研究中国园林的标本,向公众展示、普及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在年他六十岁时,任桐立下遗言,将琴园捐赠给“沙湖建设会”,其余家产,除给子女每人留下两万元外,全部捐给“沙湖建设会”,以作为以后研究,建设大沙湖风景区之用。
武汉市政府新建的武昌“沙湖公园”(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武昌沙湖公园大门(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武昌沙湖公园中的“琴桐馆”(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令人痛惜的是,这样一座集中国园林文化精华、规模宏大的园林,却屡遭劫难:在琴园建成不久的年,军阀的败兵进入园内,毁坏了大批建筑。乐乐厅、听雨楼、留香水阁、香雪亭、卧雪轩、问渔亭等毁坏不存。年,又遭洪水浸淹。更令人痛恨的是年日军入侵武汉,琴园成为日军兵营,惨遭涂炭,最后彻底湮没。现今至留下《沙湖志》和《园林春色》两部记录大东湖景区和琴园的志书,留下当年游览过琴园的游客对琴园的美好回忆。解放初,武昌区在给城市道路正式命名时,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不知是听错还是写错,将“琴园路”成了“秦园路”。好在年武汉市政府在修建沙湖公园时除按《沙湖志》重修“琴堤”、“沙湖十景”外,还在院内修建了“琴桐馆”、“任桐铜像”。向游客介绍为规划建设大东湖风景区费尽心力先行者。那么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将“秦园路”恢复原名“琴园路”呢?
任桐后人捐赠的任桐铜像(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年留校任教师,年任文华中学校长。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年退休住积玉桥。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