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存在多种意象,不同意象代表着不同的情感、意蕴,其中“花”的意象备受古代诗人、词人的青睐,古代文人们往往赋予其不同的内涵。
例如,荷花通常象征着冰清玉洁、素然天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梅花代表坚毅、孤傲,“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菊花代表高洁、不屈,“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同样是咏物词,同样是写“花”,但严蕊的这首小令,却别有一番逸趣,值得一读。
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起句“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乍一见,不是白色的梨花,也不是红色的杏花,这样就带给人一种好奇感,想让人知道谜底是什么。接着词人说,“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点明此花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色彩,“红红”、“白白”叠字的运用,传神地写出了繁花盛放的别致景象。但是谜底仍然没有被揭开,一棵树上花粉红白两种颜色,那究竟是什么花呢?
最后一句“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这几句一出,词人终于给出答案。原来,是桃花!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终于来到世外桃源。词人用一个“醉”字,写出人们为之倾倒的主观感受。这首词巧妙地借助典故的文化意义,似无寄托,又似有寄托,境界极高,余味颇为深长。从艺术性上来说,可以说是词中上品。
在唐宋诗词中,以桃花作为描写对象的作品有很多,桃花被赋予了多重意象。在我看来,桃花除了本意之外,大概还有四个引申内涵:
一、象征貌美女子
桃花最初作为这种意象,最早应该是出现在《诗经·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通过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来歌咏新婚女子的娇媚可人,以及美好姿容。
桃花色彩鲜艳、姿态妖娆,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愉悦的审美享受。因此形容美人通常是说其人面容白里透红,灿烂美丽。“人面桃花相映红”、“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评论此诗时所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二、象征爱情
在古代诗歌中,以桃花为载体歌颂爱情的诗词到处可见,比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可以说是最为经典的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柳永的《满朝欢》,“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忆盟重到;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尽日伫立无言,赢得凄凉怀抱。”这些都表达了对昔日恋情的留恋。时至今日,我们常说的“桃花运”,似乎也跟爱情有一定的关系。
三、象征红颜老去
人们往往把主观感情寄托在桃花上,表达青春易逝年华不再的无奈。孟郊的《杂怨三首》便充分表达了这种对年老色衰的忧郁和惶恐:“夭桃花薄暮,游女红粉故;树有百年花,人无一定颜;花送人老尽,人悲花自闲”。
四、象征艳情
自《诗经》之后,桃花代指女性的象征逐渐被广泛化,后来的文人由写佳人转化为描写艳情,以桃花的色、气、态来比拟女性的情态和心理。
到宋代,桃花甚至作为“倚门市倡”的社会背景被固定下来,桃花是歌妓、娼女生活的风月场所的固定的景观,柳永的《昼夜乐·赠妓》:“秀香住桃花径;算神仙、才堪并……拥香衾、欢心称;金炉麝袅青烟,凤帐烛摇红影;无限狂心乘酒兴;这欢娱、渐入嘉景;犹自怨邻鸡,道秋宵不永”。词中的“桃花径”就是柳永喜爱的歌妓秀香住处的代称。宋代青楼女子还手持饰以桃花的扇子,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桃花意象的艳情内涵。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桃花的千古佳作?不妨一起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