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浅谈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出自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的一首诗,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与一名农庄女子的爱情故事。

当时崔护正在春游,殊不知在春游途中偶遇了一个农家女子,长得非常漂亮像是桃花一样,崔护对她一见倾心。

可是等到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桃花还是那么美丽,只不过再也找不到这个让他心动的女子了。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悲伤且浪漫的故事,并且将崔护的那种失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后来这个故事被诗评《本事诗》收录,并且为其增加了前因后果丰富了故事情节,成为了一个有始有终的“人面桃花”的完整故事。

从这时开始“人面桃花”的故事就开始进入到了各个领域,不仅是剧作,在小说、戏曲、唱本当中都曾出现过。

而“人面桃花”也形成了一个典故,其寓意就变为了指代爱情。那么“人面桃花”到底是经过了怎样的一个演变过程,才从一首失落的抒情诗演变成了一种爱情的象征呢?

一、“人面桃花”最先是以故事文本的方式流传开来

上述提到的《本事诗》中所记载的“人面桃花”就是最初定型的故事文本,不过在《本事诗》中孟棨将原本的失落的爱情故事做了文学的美化和加工最后变成:

一名落第的才子在清明节出来游玩的时候,因为向人家讨水喝邂逅了一位像桃花一样美丽的女子。

两个人一见钟情,可是才子不得不离去,直到第二年清明节的时候这名才子又来到了故地想要再去女子相逢。

结果这户人家闭门不应于是才子就在门上写下了“人面桃花”这首诗,等到女子回家看到时对才子思念成疾,最后郁郁而终。

才子不久后又来了,才知道了此事痛哭流涕,谁知感动了上苍,这名女子又奇迹般的复活了,两个人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是中国人的普遍的心态,总是希望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所以说《本事诗》的这个故事一经传开便被人们普遍接受,而且还成为了以后各种艺术形式改变的故事范本。

无论中间的情节如何丰富,表现形式多么不同,其内容梗概都是一样的,时间线和故事走向也一直没有走出《本事诗》。

在小说方面“人面桃花”被改编得非常之多,比如说《太平广记》《唐诗纪事》《类说》等等都有相应的故事记载。

除此之外在《绿窗新话》中一则名为“崔护觅水逢女子”的故事讲述的也是“人面桃花”;《聊斋志异》中也有一个“崔护妻”的故事改编讲述的同样也是“人面桃花”。

从上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人面桃花”的故事已经被大众普遍接受,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受到了大众的肯定,所以在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中以不同的手法表现出来时也是有相似之处的,这就是故事定型的作用。

除了小说中“人面桃花”大放异彩以外,在戏曲方面同样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元代流传下来的戏曲至少也有六部的“人面桃花”。

比如说《崔护六幺》《崔护逍遥乐》《崔护谒浆》等等都关于“人面桃花”故事的唱本,这些唱本从名字上也能看出,它的故事发展和中心思想也是紧密地联系着《本事诗》中的故事定型。

发展到明清以后“人面桃花”在戏曲中的运用就更多了,光是记录下来的曲目就有十二种之多,可见人们对于“人面桃花”所讲述的故事是多么地喜爱。

在小说和戏曲方面“人面桃花”有着非常卓越的成绩,因此还衍生出来了很多的“人面桃花”的典故。

比如说“题诗崔护”、“崔护重来”、“乞浆见女”等等,当然其中最有名,也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就是“人面桃花”了。

二、“人面桃花”中爱情故事的演变过程

“人面桃花”在现代看来故事内容非常丰富,衍生出来的其他相关内容也非常之多,可是这都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丰富起来的。

可以说“人面桃花”的最初起因就是一个单纯的动机,就是崔护为自己没能重遇那位美丽的女子而感到惋惜所写下的一首诗。

后来经过诗评的丰富和延伸成为了一个故事范本,最后被广为流传,那么“人面桃花”的发展过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1、由一开始的故事本延伸出的“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的起因是唐诗《题都城南庄》,后来经过了《本事诗》的诗评发展辐射向了小说。

将诗中交代不清的很多东西都赋予了一定的现实身份,可以说《本事诗》中所记载的关于崔护的故事有很多是作者主观添加上去的。

后来戏曲的发展又借鉴了一定的小说故事,“人面桃花”也就被戏曲拿过去使用,完成了对戏曲的辐射。

最后也在戏曲中蔚为大观,故事的情节被改编得更为具体,细节描写也做得更为到位,只不过是否与《题都城南庄》中记述的故事一样倒也不再重要。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本事诗》和《桃花人面》这两个作品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节点,也可以说是《本事诗》将优美的唐诗记事转变成了现实向的故事记事。

然后《桃花人面》这个杂剧的引进又将“人面桃花”的发展范围扩大到了戏曲,最后才完成了“人面桃花”的典故流传。

首先《本事诗》在创作之初就有不同于其他诗评的定位,它的定位是将诗歌化的东西转变成大众化的东西,将文人墨客的文学手段翻译成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

所以说《本事诗》在改编《题都城南庄》的时候就给很多地方加上了现实的东西,比如说诗歌中并没有说为什么崔护会遇到女子。

可是《本事诗》就加上了觅水一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将崔护与女子的相遇变得自然而然。

而且在中国文化中幸福美满的结局一直都爱悲伤的结局要受到欢迎,所以《本事诗》在结局上也做了修改,原本失落的没有下文的诗歌,在《本事诗》中就变成了两人最后情定终生的结局。

这样赋予了现实含义的故事改写果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人面桃花”的故事也终于实现了定型。

在后来更多的作品中“人面桃花”不断地完善,不断地被赋予更多的现实的东西,“人面桃花”这个故事也逐渐发展成了可以挑大梁的典故。

2、《桃花人面》将“人面桃花”推上了顶峰

“人面桃花”虽然在小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真正让其大放异彩的还是要说戏曲对“人面桃花”的引进。

其中杂剧《桃花人面》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戏曲创作上“人面桃花”之所以会受到欢迎要从戏曲创作者方面入手,首先戏曲创作艺术最活跃要数江南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江浙地区。

这里有一个特殊的情况,那就是这里人杰地灵可是却大多仕途不顺,因此这里的戏曲创作者们更加地向往浪漫的爱情故事。

另外这里的才子佳人们的人生追求也是仕途顺利、婚姻美满,所以说在“人面桃花”刚刚进入戏曲艺术时就受到了重视。

“人面桃花”的故事很浪漫,而且主人公崔护也是一个落第的书生,这样的情节设置让戏曲创作者很有共鸣,所以说“人面桃花”才会受到欢迎。

只不过在戏曲中《本事诗》的故事安排还是太过简单,情节也不够美好,所以说戏曲就对“人面桃花”进行了更大的改编。

最先变动的自然就是人物形象的设计了,原本“人面桃花”中虽然丰富了剧情,可是对于人物设计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安排。

于是在戏曲创作中就先着手给女主角安排了身份,因为这名女子并没有什么史料记载,所以说在戏曲中都是剧作者自己加上去的,也就有了在戏曲中“人面桃花”女主角人物形象不同的现象。

除了安排主角的形象以外,如何让故事情节更加地丰满就是另一个改编的方向了,于是就出现了“人面桃花”和其他爱情故事相结合组成了更为丰满的故事情节。

所以说在不同地区、不同剧目之中“人面桃花”的故事都是不一样的,只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本事诗》的故事定型依然是各种改编需要遵守的框架结构。

“人面桃花”原本是一个充满了意境的、失落的、悲伤的诗歌故事,也并没有任何的后续记载。

可是经过了两次历史性变革使得“人面桃花”在人物设定上、情节上、叙述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也正是《本事诗》和《桃花人面》的两次变革才使得“人面桃花”在中国文化中大放异彩,最后由一个简单的记述诗变成了能够独立撑起一部剧的爱情典故。

参考文献:

[1]《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渠红岩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本》孟棨上海古籍出版社

[3]《朱景英和桃花缘传奇——清代戏曲家考略之一》刘世德

[4]《全唐诗》彭定求中华书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