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解读《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作者吴晓波。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是王莽,他称帝15年,大汉王朝被他的新朝掰成两半,西汉和东汉。王莽在历史上的评价一直都是乱臣贼子,他篡了老刘家的大汉江山。
唐代白居易有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周公他老人家当年也被怀疑说要篡位,而王莽这个坏家伙在露出真面目之前也是一个谦恭的大儒。如果当时他们就死了,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也只有老天才知道了。意思就是路遥知马力,日久才能见人心啊。
而到了近代时期,王莽因为在位时期搞得那场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有学者将其誉之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社会主义者”。胡适就说“王莽是受了年冤枉,虽然盖棺但未定论,他是一个魄力和手腕甚至在王安石之上的大政治家,他和手下都是一帮人是社会主义者。”
史学家柏阳也说:“王莽是儒学巨子,以学者之志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历史上仅此一次,他把儒家学说在政治上一一实践,为的就是改善世间的不公,缔造一个理想的快乐世界。”
王莽新朝变法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搞得民不聊生,自己也被起义军乱刀砍死,头颅被割了下来,为了泄愤大家当球踢,可见起义军对他仇恨到了何种地步。
这么说来,王莽似乎是一个怀着一腔理想愿望与政治抱负,但最终改革失败惨死的悲剧英雄?那我们就来看看,王莽这个人和他的这次怀揣社会主义梦想的变法到底是什么回事儿。
民选上位的皇帝
先简单交代一下王莽篡汉这件事。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汉武帝建立起了稳固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强但是民贫,天下困弊,盗贼蜂起。于是临死前书面检讨,自己这些伤害天下百姓的政策就此打住。之后汉昭帝和汉宣帝又放开经济,与民休息,加上汉武大帝当年外事四夷,让匈奴俯首的时代红利,所以有了昭宣盛世,大汉王朝达到了强盛的顶峰。
汉宣帝之后是元、成、哀、平四位皇帝,王莽的故事就是从汉元帝时期开始的。
王莽有一位不得了的姑妈王政君。她就是汉元帝大老婆,当时的皇后。汉元帝只在位了16年,生前并不宠爱自己的这位大老婆。可等他一死,18岁的儿子汉成帝继位之后,王政君贵为皇太后就开始提拔任用自己的亲兄弟。同一天时间五个姓王的被封侯,一日五侯的典故说的就是他们老王家的事情,王氏外戚迅速崛起执掌朝政。
这个时候王莽有点倒霉,自己父亲死得早,没赶上家族崛起逐一封侯的大机会。但是王莽自己争气,从小谦和好学,饱读儒家经典,对各位有权有势的叔伯也特别地恭敬孝顺,成了众多纨绔堂兄弟当中的一股清流。
王莽的大伯父王凤,位居大司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年纪大了身患重病,王莽是终日侍奉左右。王凤大受感动,临死前就嘱咐自己的亲妹妹,也就是当朝皇太后王政君:“所有的侄儿男女里,王莽最有出息,你一定要好好照顾,好好栽培。”
从此王莽步入仕途,一路扶摇直上,30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新都候,位列高官。他为官清廉,处事公正,干起工作来又卖力又能干。在文人当中,王莽熟读“周礼”,“周礼”就是西周的政治典章规范,他是当时诠释“周礼”最好的人,被称为当代周公。在生活上虽然是高官,但依然清廉俭朴,礼贤下士,经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因此在朝堂内外都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
辅政大司马这个位置经过几位叔伯之手,最后就传到在王家所有子侄中最有出息,朝野上下声誉最好的王莽手里。这个时候,王莽也才38岁。他为官行事,处处都按照儒家圣人的标准对自己严格要求。
新官上任,王莽竟然把王家的所有田地直接就分给了老百姓。
有一天王莽母亲生病,百官去家里探望,看到王母和王莽的老婆都生活朴素,穿着粗布衣服,当时的贵妇人都是穿长裙,王莽老婆竟然穿着超短裙在干活,差点被误以为是家里的仆人。
最夸张的是,王莽的二儿子在家里失手打死了一个女仆,在当时奴婢被主人打死,一般就是给点赔偿就算了,可王莽竟然逼着自己的儿子自杀谢罪。这作为一个普通人家的父亲都做不到的事情,而贵为大司马的王莽竟然如此。
我们想想看,这些事情一桩桩一件件,王莽的形象在人们心中要高尚到一个什么地步,简直就是道德楷模,当世大儒。
汉成帝死了之后,汉哀帝继位。因为道德礼法问题,王莽顶撞了汉哀帝,不得已卸任大司马,蛰伏隐居了一段时间。得罪了20多岁年富力强的顶头上司,按理说已经40多岁的王莽已经没有什么施展抱负的机会了,可偏偏汉哀帝在位7年就挂了,西汉最后一任皇帝汉平帝继位的时候只有9岁,王莽机会来了。
当时,太皇太后王政君还在,在王政君的主持和百官的要求之下,王莽再度就任大司马。二度上位,他的政治声望到达了顶点。从普通百姓到各级官僚再到刘姓皇室,各个阶层都支持王莽。
后来,王莽的女儿成了汉哀帝的皇后,自己成了皇上的老丈人,再有什么安汉公、宰衡、加九锡,各种荣誉称号拼命的往头上加。大权独揽,国家大事儿都已经是由王莽说了算。到这里,一切都好,就像诗中所说的“王莽谦恭未篡时”。
最后在朝野广泛的支持之下,王莽代行皇帝职权,当上了代理皇帝,3年之后,王莽终于把汉平帝扒拉到一边,自己登上了最高权威,改国号为新,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禅让成为皇帝的先河。
这就是王莽篡汉的一个大致过程。从中我们明显看到,王莽当皇帝可真是太特殊了。历代开国皇帝都枪杆子里出政权,靠打出来的。就算篡位,也是要手里有兵权啊,比如说后世的曹丕,赵匡胤,朱棣。
可王莽没有带过一天兵,完全靠干政治工作干得好,被人们拥戴着,“高票当选”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历代皇帝都是马上得天下,只有这一妇一儒例外,妇女指的是后世的武则天,儒生指的就是王莽。
就是这样一个道德完人,当世大儒的民选皇帝,通过15年改革竟然闹得烽烟四起,国覆身死,最后以乱臣贼子的名义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儒家理想主义的改革
王莽执掌天下之后,每天都要工作20个小时,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励志造福苍生。一个改革者面对的重要经济问题有三个,财政、货币和土地。有的改革者改其中一项或者两项,如果三项全部都改的话,这叫做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进行整体配套体制改革的人是很少的。之前我们讲到的管仲、商鞅和汉武帝都是,今天要说的王莽也是。而王莽之后的下一次则是年之后的王安石了,再往后就是年,我们的前总理朱镕基先生了。可见当时王莽的魄力。
首先看土地,王莽的土地改革方案非常的决绝,土地全部国有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家收回之后均分给所有农民耕种,王田不得买卖。每户亩地,超过这个面积的就要分给同乡同族的其他人。真正的“打土豪分田地”,搞“均贫富”。
从先秦废除井田制到年,历代治国者中试图将土地全面国有化的人非常少,严格意义上来说就只有两个人:王莽和孙中山。但是孙中山先生就没有当几天的大总统,所以他的土地国有主张虽然写进了建国方略,但仍然是停留在思想层面的,而王莽却是真正付诸于实践的。
均贫富对底层民众来说是好事,但是土地国有化引发了中产阶级以上利益集团的集体反抗。
说到这里,就需要交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自从商鞅推行军爵制之后,贵族的世袭传统被打破,中国的社会形态从贵族形态转进到了世家豪族形态。
所谓世家豪族就是豪强,和之前的贵族不一样,它是没有得到政权确认的,自行凝聚起来的,既有政治力量,又有经济力量。
从战国到秦,从秦入汉,先后产生了大批平步青云的军功地主,他们凭借丰厚的俸禄和社会地位的优势,不断地兼并土地。有了土地之后,就招募私人农户,这些人被收入豪强麾下,不直接向政府纳税,甚至都不是政府在册的户籍人口。
大的豪强势力吸纳了多达成千上万人,甚至还组建起了私人武装。这种社会组织具有强烈的封闭性,闭门成市,自给自足,完全不依赖外界而独立生存。
汉武帝时期,中央强大,豪族势力被压制。之后政策松弛,豪强们迅速崛起。到了王莽时期,这一情况已经非常之严重了。豪强就像是恶性肿瘤,大大小小遍布整个王朝全身。
而这些豪族门阀在王田制的推行之下,就成了王莽的反对者。后来创建东汉政权的光武帝刘秀就是在豪强世族的鼎力支持下,推翻王莽,黄袍加身的。
在推行土地国有化的同时,王莽废除奴隶制,大手一挥解放了万奴隶,比美国林肯的废奴运动早了年。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是人道主义的壮举,但却引发了极大的社会问题。
西汉末年,卖身为奴是很多农民在天灾暴发时最后的活命方式,现在禁绝奴隶买卖,就等于斩断了这些人最后的活命机会。
我们看到,土地国有,均贫富,废除奴隶制,这些都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儒生在年前进行的一次社会主义大试验。
王莽在财政方面的改革其实就是借鉴了汉武帝模式,全面恢复盐、铁、酒、钱专营和流通与物价管制,也向有产者征收财产税。
王莽的物价管制事无巨细到什么地步,他把所有商品都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定价销售。也就是说我今天拿一只鸡到集市上去买,要先让官府给我的鸡定个级别,定成中等鸡,或者上等鸡之后,再按照官方指导价拿去卖。王莽用计划经济之手,完全取代了市场的功能。
王莽的国营化的改革也是学习汉武帝模式,但是虽然剥夺了民间工商业的利润,却竟然没有带来国库的充盈。与汉武帝任用酷吏不同,王莽对国营官员缺乏铁腕监管机制,结果官员和商贾沆瀣一气,大肆谋取私利。弄得百姓苦不堪言,国家还没拿到钱。
最要命的是货币,7年时间内,王莽进行了4次货币改革。此前一直使用汉武帝的五铢钱,用到现在出现了通货膨胀。今天我们当然知道通货膨胀的复杂性,而王莽觉得只要用发行新货币的方式就可以解决。
于是不停地发行新货币。大钱、小钱、宝货、金货、银货等等,前前后后竟然发行了几十种货币,百姓拿着这些货币根本搞不清楚之间如何换算,天下人都没法做生意。每次货币改革,民间财富就蒸发一次,4次货币改革之后,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被彻底摧毁。
所以我们看到,王莽改革既得罪了世家大族和有产者,又没有得到无产者的支持,而中央财政也没有因此增加收入,可谓是天下疲敝,一无所得。改革进行到第14个年头,已经无法寸进,王莽不得不下诏,废止即位以来的所有改革政策。
他带领文武百官,来到长安城外南郊祭天,70多岁的老人家仰天长叹,老泪纵横。
没过多久,叛军攻进长安城,王莽人头落地。
同样是集权变法,为什么汉武帝可以,而王莽不行?
王莽变法的失败,是古典社会主义的试验失败,也是理想主义者的失败。王莽作为一个儒生,用儒家周礼的办法进行集权改革弄得民不聊生。他的经验也告诉后人,儒家的治国思想,和中央集权的经济政策是不相匹配的。近代学者为王莽翻案,肯定了他善良或者说天真的改革动机,那这场变革失败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除了全面推行土地国有化和废奴之外,他处处效仿汉武帝,搞中央集权经济改革,为什么汉武帝变法的能持续54年,打造出了全世界最强盛的大帝国。而王莽改革却以人头落地收场呢?
还记得上期节目我们聊汉武帝变法时,讲到的当时刘彻具备三点极有利条件吗?而这三点先决条件,王莽一点都没有占到。
首先,政治集权是经济集权的前提,汉武帝启动改革之前,“七国之乱”已经平定,削藩成功,中央已经具备了不容对抗的集权力量。而王莽以外戚身份代汉,政治并不稳固,激进变法势必遭遇巨大阻力。
其次,中央集权必然侵蚀地方政权和有产者的利益,所以成功的前提一定是要获得底层民众的支持。一般而言集权者鼓动民心的理由无非四个:抵御外敌,防止地方割据,反贪反腐和均贫富。汉武帝当时的口号就是保家卫国,对匈奴的战争顺应民心,为改革争取到了极大的舆论支持。王莽在政权未稳,未取得社会共识之际,匆匆变法,缺乏广泛的民意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推行的诸多改革措施,从一开始就让底层民众饱尝苦果。
再有,集权式经济变革从底层逻辑上来说,就是既有财富在中央和民间之间进行重新分配。汉武帝变法之前70年“文景之治”,为他的国营化政策留下了巨大的敛财空间。而西汉末年天灾频攘,而且财富集中在世家豪族的手里,难以搜刮。
最后,汉武帝一代雄主,铁血无情,他所任用的酷吏在改革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王莽变法始终没有一只高效的执行团队。
以上四点,便是作者吴晓波总结的王莽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年的大分裂
王莽死后,刘秀建立起了东汉政权。天下大乱之际,地方力量趁机壮大势力,拥兵自重。
刘秀本人就是南阳的地方世族力量,跟他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其中一半都是豪门世族。
当刘秀黄袍加身之后,思想马上转换:“任由你们这些豪强做大,我的天下如何能做得安稳呢?”
豪强不断的兼并土地和人口,此消彼长,那政府治下的人口和土地就减少,收税都收不上来。刘秀执政15年之后痛下决心,要求全国严格清查土地和人口,以彻底杜绝兼并之势。为了对抗中央,各地豪强纷纷武装暴乱,刘秀四处弹压,恩威并重,好不容易才把叛乱平息。眼看豪强势力实在太大,顽疾始终无法根除,最后刘秀长叹一声,选择妥协。
中国自从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模式,历代新建,首要任务就是削藩。成功,则中央集权可得;失败,则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永无宁日。现在豪强除而不尽,这就意味着东汉再也回不到汉武帝那样的鼎盛时期了。
东汉一朝再也没有出现过强权皇帝,世族力量日渐增强。地方豪强一方面握有行政权利,另一方面又利用专营政策形成了无与竞争的世族经济。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财富都聚集在少数家族手中,造成了严重的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
公元年,黄巾起义爆发,继而引发董卓之乱。此后整整年的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混乱分裂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这段时间里出现了两个极致现象,一个是国民思想的大解放。
中国历史上仅有三次全面思想大解放,第一次是春秋战国,诞生了诸子百家,群星璀璨,周秦之变是中国的第一次社会大转型,中国文化的奠基在此时期完全塑成。最近的一次是民国初期,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全部诞生在这个时候,大师辈出的时代。中间的一次就发生在魏晋南北朝。
我们在解读这本书的第一期节目里就说过,但凡要建立中央集权,必然涉及四项基本制度的建设,包括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全民思想的控制,社会精英的控制以及宏观经济制度。
所以当中央政府强大的时候,必然对全民思想造成压抑,社会精英一定会被纳入到体制内。那什么时候人们的思想禁锢能被打开,自由发展呢?就是中央集权瓦解或者权威沦落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思想大解放都是这样发生的。
另一个极致现象,是经济的惊人衰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后,一切经济秩序被践踏破坏。地方割据,全国性的大一统市场破溃,货币无法发行,老百姓再度回到以物易物的阶段,市场机能严重退化。
再有就是城市文明的屡兴屡毁。城市是承载人类文明的最大载体,所有好的商品好的建筑好的文明都在城市集中体现。但是在这年的纷乱时期,大城市不断的兴毁。比如说洛阳,年时间里六兴六毁,繁华转眼成空。与洛阳齐名的长安遭受4次大劫,而南京三次被夷为平地。
我们现在在城市里看到的古代建筑,最多就到明为止了,再古老的在城市里已经看不到了。为什么?
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古代建筑都是土木建筑,不像是欧洲的石头建筑可以保留上千年。土木建筑要么因为失火,要么因为战火,几十年就会消失重建。
二是中国的城市历来是政治中心。欧洲14世纪之后的城市多是商人建立的,是经济中心,所以会有城市自治,有“社会契约论”解释政府公权力的形成,因此会有三权分立,逐渐走向现代的西方制度。中国城市从来都是政治中心,一旦发生朝代更迭,发生战乱首先受到攻伐的就是城市,所以中国古代城市经常遭到毁坏。
年的大动乱时期更令人心惊肉跳的是人口的锐减。东汉末年全国人口已经达到了万,经过三国时期,年后到了司马炎建立晋朝的时候,人口只剩下三分之一2万。随后经过“八王之乱”,到西晋南迁的时候,汉族人口甚至已经不到万。翻开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尽是残酷杀戮,血流成河。
长期的分裂战乱,在中华民族的心中烙下了深刻的记忆“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人们呼唤大一统的集权统治,为了躲避乱世人们向往避世无争的小农社会。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的就是这个理想。阡陌交错,鸡犬相闻,里面的居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中华的整个政治和经济制度都需要一个巨大的变革,于是一个新的朝代诞生了,那就是盛唐。
我们下期节目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