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士苏州城外桃花源词人贺铸的魂牵之地

北京著名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714/4655748.html

原作者:愁予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少时附庸风雅,购一《宋词三百首》置于案头,暇时便随手翻检,某日无意中翻到了北宋词人贺铸的名作《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全文如下: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当时只是直觉上觉得此词甚好,特别是最后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尤佳,于是便胡乱背了一通,但并未深究此词是何意。直至近日笔者翻检苏州名胜古迹时,赫然发现“横塘”原来是苏州一真实地名,进而也就了解到了此词背后的凄婉故事。

一、赋闲横塘,寄情山水

某日夜里,北宋词人李之仪解衣欲睡,突闻叩门声,李之仪感到略有些惊讶,但他似乎业已猜到了来者是谁。他打开家门,看见了蓬头垢面的贺铸凄婉地站在月光下。贺铸是来找李之仪诉苦的,他对李说自己想起了曾经在苏州横塘遇见的那名吴女,还低声吟唱起了他为那名吴女所写的两首词,情到深处时贺铸居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这便是李之仪在《题贺方回词》中记录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李之仪提到了一个令贺铸倾倒的吴女:“吴女宛转有余韵,方回过而悦之,遂将委质焉。”李之仪的话虽然寥寥几笔,但是这个故事却很长,得从贺铸赋闲在苏州开始说起。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年),不愿侍从权贵的贺铸退居苏州。在风景如诗如画的苏州,贺铸过着较为惬意的生活,龚明之的《中吴纪闻》卷三载:“贺铸字方回,本山阴人,徙姑苏之醋坊桥……有小筑,在盘门之南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其间,尝作《青玉案》词。”

醋坊桥位于苏州观前街东端,跨临顿河,宋代立醋坊于此,因此得名。横塘则在苏州城西南九里处,是胥江、枫江、越来溪的交汇点,地势低洼,经密布的水网向北可至枫桥,向南可至石湖,向东则可经盘门而入苏州城,是苏州古运河的一个重要的转运之处。此处交通便利,渡口驿站皆备,车来船往,因此这便生齿日繁,逐渐形成一规模不大的村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次经过横塘,此处的桃源气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郊刈熟,露积如缭垣。田家妇子着新衣,略有节物。挂帆溯越来溪,潦收渊澄,如行玻璃地上。菱华虽瘦,尚可采撷。”

(清)徐扬《姑苏繁荣图卷》局部的横塘风景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人李流芳也对横塘印象颇深,他在《江南卧游册题词》里记道:“去胥门九里,有村曰横塘,山夷水旷,溪桥映带村落间,颇不乏致。予每过此,觉城市渐远,湖山可亲,意思豁然,风日亦为晴朗”,与虎丘、枫桥、石湖等地比起来,横塘比较声名不显,并没有过于亮眼的景色,除了桃源之景外,此地水网纵横,好游的吴人出游时大多经过此处,因此常常可以看见游人如织,争奇斗艳的场面,清人汪士慎就有《横塘》一诗描写仕女乘舟经过横塘的场景:

水漾残红柳軃腰,南风吹到彩云桥。

凭栏初试新团扇,个个蛾眉学淡描。

彩舟帆弦,仕女凭栏,波漾蛾眉,团扇初试,这样的场景对于横塘来说几乎是常态。但横塘终究只是一个小村落,白天游人如织时尚显热闹,一到晚上这儿就又是另一番场景了,清代诗僧宗渭一次出苏州城观山,夜泊横塘,与苏州城夜晚的喧闹不同,横塘很快就伴随着夜幕的降临而隐于夜色之中,只有零星寂寥的渔火还闪烁着,诗人还在凝视着被溪水揉乱的星星,一声铁笛声突然响起,但却是笛响夜愈静(见宗渭《横塘夜泊》)。

或许正是因为横塘远离尘嚣,除了居住于苏州城内的醋坊桥外,贺铸在横塘亦有别业小筑,因此,贺铸常常驾船走水路经由盘门去往横塘,他本人也留有《渔家傲·窈窕盘门西转路》和《忆江南·九曲池头三月三》的诗词来描写自己来往于醋坊桥和横塘之间的场景,其中《渔家傲·窈窕盘门西转路》中写道:

窈窕盘门西转路,残阳映带青山暮。最是长柳攀折苦,堪怜许,清霜剪断和烟缕。

春水归期端不负,依依照影临南浦。留取木兰舟少住,无风雨,黄昏月上潮平去。

那应该是一个炊烟袅袅的黄昏,贺铸驾船沿着蜿蜒曲折的河道前往横塘,垂柳埋没于暮霭之中,贺铸也不免失了神。这样的美景贺铸经常可以看见,来往于醋坊桥和横塘之间对于贺铸来说早已习以为常,直到那天那名吴女的出现,那惊鸿一瞥便打破了他平静的日常。

(明)王鏊《姑苏志》中的苏州府城图四库全书本

二、偶遇吴女,相思成空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春末夏初的一天,贺铸照常驾船前往横塘别业。贺铸可能照常欣赏着横塘的桃源之景,直到他瞥见了那位宛转有余韵的吴女,根据贺铸事后回忆写就的《感皇恩》和《青玉案》两首词,我们基本可以还原出两人初见时的情景。

根据《感皇恩》和《青玉案》两首词里面的时间,贺铸应该是于春末夏初的一天在横塘水道上遇见了那名吴女。《感皇恩》开头即是“兰芷满芳州,游丝横路”,这暗示了贺铸和那名女子是于横塘的水路边相遇的,那时柳絮翩飞两岸,贺铸初见那吴女便爱上了她,但是词人并没有勇气上去认识那名吴女,只能含情脉脉的观察着她,直到那名吴女离开,词人这才怅然若失的离开。

未能认识那名吴女应该令贺铸十分的惆怅,在《感皇恩》中贺铸特意记录下了那天黄昏下的细雨,令他魂断无处。紧接着贺铸便开始了自己长达一年的单相思过程,也就是在这煎熬的单相思中,贺铸写下了千古佳词《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首词应写于贺铸与吴女相识之后,贺铸经常驾船来往于横塘水路上企图再见那吴女一面。“凌波”取自于《洛神赋》,是美好女子的象征,奈何“凌波不过横塘路”,贺铸也无缘再见那吴女。因此,贺铸才会发出“锦瑟年华谁与度?”的痛苦发问,你又在和谁一起欢度锦瑟年华呢?大概只有春天才会知道你住在哪里吧。该词下阙则把词人无缘再见吴女的忧愁抒发成了千古绝唱,你若问我的愁绪有几分?就像那烟雨一川青草,满城的柳絮,梅子黄时的细雨,无边无际。

北宋米芾《贺铸贴》故宫博物院藏

根据李之仪在《题贺方回词》中说:“自方回南北,垢面蓬首,不复与世故接。卒岁注望,虽传记抑扬一意不迁者,不是过也。方回每为吾语,必怅然恨不即致之”,我们可知,贺铸的这场单相思并没有一个好的结局。事实上,贺铸虽然可能托人打听过这名吴女的身份,但贺铸却始终没有向吴女示爱,直到相遇一年以后那名吴女离世,贺铸这才为自己的犹豫不决而追悔不及。离开苏州之后,贺铸依然对吴女念念不忘,以至于不修边幅,与世隔绝,还时常去找好友李之仪倾诉衷肠,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贺铸为何迟迟不敢表明心迹呢?后人推测这与贺铸的相貌有关,贺铸虽然是北宋极具才气的词人,但史载“贺方回状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哆口,疏眉目,面铁色”,总的来说,贺铸很有可能是一个皮肤黝黑、头发稀疏和歪嘴之人,这样的长相即便是放在古代也不讨喜。贺铸写了《青玉案》一词后,因此词极佳,他也被称为“贺梅子”,有一次他的朋友嘲笑他的头秃无须,真的就是一个“梅子”。

贺铸像

或许真是因为自己的相貌,在横塘遇见那名吴女之后,贺铸未能向其表明心迹,直至那名吴女去世时或许都不知晓,有这么一名词人深爱着她。

三、江南梅子,邂逅横塘

贺铸《青玉案》及其故事流传开之后,贺铸便与横塘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旧时横塘镇上亦有一座小桥名为“梅子桥”,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贺梅子的缘故。在明代画家文徵明的《横塘图页》中我们可以看见两座桥梁,一座桥有亭,一座桥无亭,有亭那桥当为横塘著名的普福桥,是横塘的标识,无亭那桥不知是否就是梅子桥?

(明)文徵明《横塘图页》故宫博物院藏

不过在文徵明的画中,那座有亭的普福桥也颇与现实不符。横塘桥梁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明代的普福桥于明初洪武年间修缮过,史载“累石为环,上覆以砖,下穿三洞”,换言之,普福桥是典型的宋代三拱石桥,桥上建亭一间,里面还供奉着五路财神等。普福桥何以要用这样的布局,明人文震亨在《横塘普福桥疏》中有一说,可备一观:

“间尝考昔之姑苏陆门有八,以象八风,水门有八,以法八卦,故刘宾客诗有‘二八城门开道路’之句,而许用晦亦云‘醉人八门面画舸’。今乃塞蛇匠两门不启,而胥江之水自正西来,堪舆家所谓武曲帝旺者也,复无水道以导其祥,以故姑苏之民外华而内匮,貌腴而实瘠,冠裳之族鲜世济者。仅赖兹桥横锁水势,使折而聚于胥江之浒,稍留峥嵘秀朗之色。是故前人建亭以镇之,奉大士以永之,厥旨深矣。后之眺览者,徒谓众山浮黛一水飞清,以为登临歌咏之场,而孰知一桥之微,所系于郡城者若是哉。”

文震亨将普福桥的布局与整个苏州城的风水堪舆联系上,或许只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普福桥一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尚存于世,清人徐扬《姑苏繁荣图卷》相比文徵明的《横塘图页》就更好地还原了普福桥的原貌,文徵明所画或许只是简笔,但徐扬亦没有将普福桥亭的神韵画出,也是做了简单处理。今人若想再睹普福桥真容,也只能通过几张老照片了。

(清)徐扬《姑苏繁荣图卷》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普福桥老照片(摄于年之前),图片来源/网络

横塘的另一座梅子桥因为贺梅子的名声也招徕过不少的吊古者,这座桥在清末民初时尚存,民国初年时,卫顾曾前往横塘寻访古迹,于诗中这样写道:

词人别业在横塘,遗迹堪寻亦渺茫。

惟有小桥今尚存,题名梅子好推详。

卫顾所处的时代距离贺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千年,贺铸曾经在横塘留下的踪迹早已消散,只有对着那座梅子桥抒发怀古幽思。但是到了稍晚的范君博来此寻找梅子桥时,梅子桥已经没了踪迹,与卫诗“惟有小桥今尚存”不同的是,范诗写的却是“人来古渡停船问,梅子桥头迹已迷”。

贺铸在横塘的遭遇是相遇,身为交通要道的横塘每天车来船往,游人如织,不少苏州的男男女女可能就是于此遇见了令自己魂牵梦绕之人,贺铸运用自己的才思为我们留下这些故事当中的一个,但其他的故事或许是以大团圆为结局。横塘既为水路纵横的交通要道,不仅苏人出游要经过此处,不少离开苏州的人也会选择于此乘船离开,古时横塘就设有渡口,也因此横塘之于苏州就像灞桥之于长安城一般。

在贺铸去世半个多世纪后,南宋另一位著名的诗人也退隐于苏州,他便是范成大。范成大沉醉于苏州石湖的美景,每来往于苏州城与石湖之间而乐此不疲,一日立秋他乘扁舟经过横塘,初秋的美景令他诗意大发,提笔写下了《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三绝》,最为外人称赞的一首便是:

一川新涨熨秋光,挂起蓬窗受晚凉。

杨柳无穷蝉不尽,好风将梦过横塘。

范成大隐居石湖之后,其好友包括杨万里、姜夔、周必大等人纷纷来访,来者复又去,范成大经常于横塘渡口送别好友,因此也有“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柳系画船”的咏叹,依依惜别之意自不难见。

(明)文徵明《石湖图页》故宫博物院藏

说到底,横塘只不过是苏州西南的一处水塘村落,其风景或许无法与苏州胜景虎丘、石湖、枫桥等处相媲美,对于许多人而言,横塘只不过是他们驶向终点的一段旅途,一个停泊点,但是对于终点的向往并不应该埋没沿途的风景,正是横塘的桃源之景让久羁于世俗宦海的文人觉得豁然开朗,甚至不吝笔墨。

更重要的是,横塘关键的交通位置使得这里每天游人如织,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故事,因此贺铸于此和吴女相遇,范成大于此和友人相别,他们的故事辗转相传,成为了横塘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会有选择的将某些人某些事推至幕前,虽然我们无法全部了解发生于横塘的全部故事,但我们至少可以感触到从历史深处散发出来的幽幽深情。

现在的横塘已经成为了现代化都市的一部分,钢筋水泥取代了昔日的桃源风光,但是若是有心人或许还可以试着于江南梅雨来临之季,于苏州横塘乘舟漫游,口中也不妨吟唱着那首《青玉案》:“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浅唱之间,或可探知当年词人心迹。

参考文献

1.王稼句:《苏州山水》,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年。

2.王稼句:《苏州山水名胜历代文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年。

3.张振雄:《苏州山水志》,扬州:广陵书社,年。

4.肖鹏、王兆鹏:《贺铸青玉案情事索解——回归现场与细读文本之五》,《江海学刊》年第5期。

5.张振雄:《苏州山水补记》,扬州:广陵书社,年。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4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